文章来源:网络
如果有人要问,世上最让人尴尬的批评是什么,暖妈觉得大概是“没教养”三个字。
而我们在生活中,最基本的有教养,就是好好说话。
我曾经在商场里看过这样一幕:一个6、7岁的小男孩,在玩具店的柜台前撒泼打滚,非要同行的爷爷给他买一个最新版的遥控飞机。爷爷面露难色说身上没有带够钱,回家取来才可以买。男孩依旧不依不饶,一边躺在地上哭嚎,一边在爷爷腿上踹来踹去:“不行,我现在就要买!现在!你赶紧给我掏钱!听见没有!”旁边行人纷纷侧目,对于上来劝说的路人,男孩更是一边哭喊着抡拳相向一边喊着:“你们都滚开!”爷爷毫无办法,尴尬地对路人说:“唉,孩子还小,不懂事,不懂事…”
这件事过去几年了,现在想来仍记忆犹新。我同情并理解那个爷爷的处境,但我心里默默地想,孩子的年龄大小并不是根本原因,本身从孩子的口中说出这样的话,就是没教养的表现。而且,大人的纵容和放任,恰恰更助长了这种行为。
比拳头更无声的伤害是语言。语言是有力量的表达,如果某个词、某句话会伤害到别人,请三缄其口。好好说话是对他人的尊重,是教养的基本表现。就算你是无心的,也需要学会真诚地致歉。
每个宝宝刚出生都会以为自己是“全能”的,一哭就能得到食物、安抚、保护,这个时候的孩子是不懂得沟通的。当孩子渐渐开始与世界接触,就应当学会好好说话,否则会一直停留在婴儿期,无法与世界沟通融合。这里的好好说话不仅仅是态度良好,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一个人的教养、思维逻辑、换位思考。年龄小,不能成为胡乱开口的理由,从小就不懂得好好说话,长大了也往往变成语言暴力的施暴者。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其实,好好说话的孩子往往能得到更多的“糖”吃。
某次出门吃饭,因为周末人多,不太好找一家三口连在一起的位置。隔壁桌是四人桌,坐了两位女士。不一会儿来了一家三口,那个孩子一看有个四人桌两个空位,就赶紧跑来,大喊:喂,你们两个搬到那边去坐,我和爸爸妈妈要坐这里!我见其中一位女士懒懒地回答:不好意思,我们来的时候因为没有两人位,服务员给我们安排了四人位,我有权利不搬,而且我们正吃得很高兴,不想搬。那小孩一听,越发的着急:“你们快让啊!听到没有!我们要坐这里!两位女士对视了一下,继续开始吃饭聊天,不再搭理小孩。小孩一家三口等了一阵,实在没有3人位,一家人骂骂咧咧地走了。
这时候,这两位女士开始说,如果最开始这个小朋友一开始就说:“阿姨,今天人太多了,我和爸爸妈妈坐不下,可不可以请你们换一下位子?”那么她们肯定会高兴地换位,因为当这一家三口进来时她们就做好这个打算的,可惜那个孩子采取了最尴尬的方式来交谈。
所以,好好说话,不仅仅是教养的体现,还能让人收获更多的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达成想要的结果。
第一次看《爸爸回来了》的时候,有一个场景印象非常深刻。早餐的时候,奥莉想喝果汁,向爸爸真诚地说了“Please”,李小鹏才把果汁递给奥莉。有看客评论:一家人,需要这么客气?作秀的吧!我不知道评论人家作秀的网友是什么样的心理,但请求帮助真诚地说“Please”,别人帮完忙真心地说“Thanks”,难道这不是人与人相处的正确打开模式吗?这不是客气,这是一种教养。
对人的尊重,与人好好说话,并没有家里家外之分,相反,一个孩子好好说话的素养正是来源于家庭。
孩子的一切皆是大人的缩影,孩子们如何说话,取决于家长曾经是怎样与他们沟通,怎样与周围人沟通。一边要求孩子彬彬有礼,一边却时常对孩子发出“狮吼功”或对周围的人恶语相向,孩子会不会变成绅士或淑女,结果显而易见。
从来都没有天生的熊孩子。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通常都有一个“熊家长”,如果不是,那一定就是有两个。
曾经逛商场时见到一对母女,母亲挑选衣服时,对营业员颐气指使,因为营业员招呼了其他顾客而稍晚了一步过来帮她试装,便大声呵斥。当她穿上裙子转头问女儿意见的时候,十几岁的女儿勉强从手机屏幕上抬眼瞟了一下,不耐烦地说:“丑死了,跟个肥婆似的,快脱了吧!”
此情此景,只让我想起一句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那么,如何能拥有一个好好说话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好好说话。
在餐厅,对服务员说谢谢。
遇到争执,请先道歉。
打扰到别人,说“不好意思”。
不在背后责怪或抱怨他人。
遇到欣赏的人或事,不吝啬赞美。
这些点滴的细节,便是孩子教养最好的来源。
教养是一个家庭最初的影响,也是家庭教育终极的追求。当孩子被赋予了好的教养,能胜过一切的“穷养”或“富养”。
而好的教养,往往从好好说话开始。当学会这一课,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美好太多,很多问题的解决并不需要歇斯底里,世界更加包容和友爱。
当然,我们还得告诉孩子,如果某天遇到一个不会好好说话的人,我们也别轻易对他说出“没教养”这样的评价。因为轻易脱口而出去评价别人这件事,本身也缺少一点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