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出生到两三岁的这段时间,是小孩最需要附着感的时候。
一位研究儿童发展的学者包比(J.Bowlby),曾经针对孤儿院与一般家庭的孩子,做了一个对照的研究,发现孤儿院的孩子比较缺乏安全感、比较退怯、比较怕生、偷窃行为也比较多。
他后来发现,孤儿院的孩子和一般家庭的孩子,的确有心理上的「附着感」有无的差别-孤儿院的孩子附着感比较少。
许多学者也做了不同的研究推论出同样的结果,这是在心理学中提到的「附着理论」,指的是在孩子零到两、三岁这段期间,需要跟父母有一种「黏在一起」的感觉,就像澳洲小袋鼠一样,需要有个父母的袋子,让孩子觉得可以「连在上面」。
例如孩子很小、在吃奶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妈妈心脏的声音;大一点,孩子想撒娇、想哭,父母会搂他、会被他拉着跑去看他想看的地方,这种「附着」的感觉是那段时间里最需要的。
两、三岁以前,孩子正在发展对人的信赖关系,以后孩子能不能信赖人,关键就在这个时候。父母亲要让孩子有「信任的可能性」,这代表不能随便蒙他、骗他,而是要鼓励孩子、支持孩子,让他觉得可以放心地去尝试、探索。
有些父母会想要修正孩子的行为,尤其是大人看来危险的行为。
例如孩子有时会直接将泥巴或脏的东西拿到嘴里吃,因为他并不知道那不是食物,有些父母为了吓唬小孩,会主动拿泥巴或脏的东西,甚至辣椒给小孩子吃,小孩吃得哇哇叫,父母觉得这样就教会孩子分辨「香」和「臭」了,其实这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孩子会因为父母这样的作为,无形中感到害怕、产生不信任感。
要针对这种行为教导孩子,应该是孩子不小心拿到泥巴吃了下去,我们才提醒他说这个不可以吃,因为不卫生;或者是孩子不小心摸蜡烛、发现到「烫」,就会自动收回手来。
这是行为修正里的反射行为,学习或教育应该发生在那个时候,而不是父母主动去创造一个让孩子感到「害怕」或限制的情况,这样会破坏信任关系,孩子其实得要「真正尝试过」,才会自然地学会。
小孩这个时候正处在尝试的阶段,让孩子多尝试是好的,而且孩子有很多时候是在模仿大人,他只是想要试试看世界上的各种新奇的事情,去探索各种可能,他们在玩中学习。
这时候如果父母一直觉得孩子做了干扰大人的事情,而对孩子绑手绑脚,孩子其实会挫折,也没有办法统合自己的感觉。
有一次,我在旅行路上看到一对父母,一直想要阻止孩子去玩座位旁的一根滑滑冰冰的柱子,先是妈妈打孩子伸出去探索的手,再来是爸爸压住孩子的脚,结果,那孩子用不喝牛奶来抗议。
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的探索与好奇被压抑,学习的可能性被剥夺。其实,没有经过探索的孩子,在生理上比较可能会出现不统合后的「过动」,孩子过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感觉不统合,那其实是因为没有机会去探索身体的自律机转,也就没有机会学会掌握。
所以,在孩子正要开始学习的时候,开始对人的活动有好奇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制止他,最好尽量陪孩子玩,让孩子多接触人和不同的事物,在其中适时地教导他什么是安全的,孩子才能因为有信任感而敢于向外发展,不会退缩。
找寻创造和学习空间的儿童期在孩子两、三岁到五、六岁这段时间,是孩子创造力的开始,也是孩子观察、学习的重要时刻,他对形体的描绘会越来越精确,但是抽象思考还是非常困难。
孩子不会有太多的「记忆」,所以我们不要逼孩子去做他没有办法记忆的事情,反倒是要鼓励他发挥创意,即使发挥完就算了,他还是会有自然的累积。
再大一点,孩子就会开始学习思考,然后行动。
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低年级的这段学龄期间,孩子会很愿意读书,因为他们开始有想去研究出一个什么,或是成就一个什么,想要获得绩效的动机和衝动,如果孩子在这个年纪不想读书、看书,那一定是前面阶段出了问题,他没有被鼓励、刺激,也没有机会探索,就培养不出这种「勤奋」工作的动机。
这种「勤奋」是累积下来的,是经过他不断探索之后,发现世界蛮有趣的,有很多东西可以学,学了会有成就,就会勤奋探索。
这个时期,如果父母想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认识世界,就要开始帮孩子创造「认识可能认同的对象」的机会。
艾诺堡国际儿童俱乐部以世界顶级儿童心理学家倾情打造的儿童情商动画片为原型课程,应用案例式教学模式全面覆盖孩子进入社会必修的顶级人生观基础课程。让你的孩子充分开发独特的潜力。在对实物的认知和认可上着重的打造儿童的独立性。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创造,来实现认识世界。建立自己的独立性以及勤奋学习的能力。
艾诺堡国际儿童俱乐部
我们的初衷很简单艾诺堡,给孩子最好的
Tel:-
北京哪家医院是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