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分享过一篇文章《允许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有妈妈误解为孩子哭了放任孩子不管,其实它的观点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哭不可避免,是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父母不应去强行“禁止”,而应该学会帮孩子疏导。
对于孩子的哭闹问题,美国幼儿教育专家李坤珊博士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也提出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推荐给大家。
“两岁半的孩子,又哭又闹的,就是不肯刷牙,怎么办?”
“要怎么让我三岁的孩子不玩我的手机?不给他玩,他就一直哭闹??”
不好好吃饭、不肯坐汽车安全座椅??这些看起来像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是生活习惯,也是很“大条”的教养或管教问题。它们不但主控着全家人每天生活的步调,也主宰着家庭气氛,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孩子哭闹,先不要动气!
现代的父母虽然知道要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但经常害怕孩子以哭闹应对,不知道该如何执行?其实“哭”是孩子表达的工具之一,我们要以正常的态度来看它,别动气!
但是,假如长期让孩子以哭来得到他想要的结果,那样的哭,就会慢慢的转成小闹、大闹、甚至胡闹的习惯。
所以,爸妈想要孩子从小养成好的生活常规,就要从婴儿期开始,为他们建立食衣住行的好习惯,而且别怕孩子以“哭”来表达他不想坐下来吃饭、不想坐汽车安全座椅??
这之间的方法就在:你要不动气的坚持(比如,不坐汽车安全座椅,那就无法出门),并以自然结果法,让孩子了解选择权在他(比如,不好好吃完饭,那么饭就会被收走)。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生活习惯。
再者,父母虽然知道要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也想从婴儿期就建立起常规,却又彷徨于该如何做?
追根究底,身为爸妈的你,可能正卡在几个教养的难题或误解上:
夫妻俩(或许更复杂,还加上双方父母)对教养的方式或认定不一样,所以会有争执。
工作太忙,时间有限,只好有时执行、有时放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们不能限制幼儿,否则会破坏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看了许多教养书,名家各说各话,到底听谁的才对?
解决方案一:就事论事的讨论
夫妻间的教养想法不同,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双方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想要达成一致的脚步,就要两人“练习”就事论事的讨论。
夫妻俩得有共识,先从一件小事开始练习讨论,千万别落入“人身攻击”的陷阱。比如,“我们家的生活习惯比你们家好。”
假设,你们想要应对孩子吃饭时乱跑的情形,就该讨论:
孩子什么样的“行为”让父母抓狂?
你和另一半分别觉得要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习惯?为什么?
双方的共识是什么?找出一致的做法和说词。
让就事论事的讨论,变成一种习惯,歧见就能慢慢谐和成一致!成人的态度若不一致,孩子就会在其中讨价还价,变成坏习惯;也会导致成人吵架、不合。金钱和子女教养,是导致夫妻反目的最大原因!
解决方案二:执行要一致
想建立好生活常规,成人与孩子所设下的约定,就要切实做到。比如,跟孩子说好:吃完饭才能下桌,才能去玩玩具,否则表示肚子已经不饿,就要收走餐点。
所以当孩子吃到一半、离开餐桌,你就要心平气和的对他那么说并实行。然后等到下一餐时,提醒孩子这是全家都要遵守的规律。
要成功建立这个常规,有以下几个小方式:
刚开始时,不要给孩子太多饭菜,让他有成功的经验,宁可吃完再添,也不要让他觉得饭菜像座山,吃也吃不完。
假设孩子这餐饭被收走,下一餐的吃饭时间就可悄悄提早,让孩子在肚子饿时,建立成功的良好用餐经验。
“自然结果法”是教养上比较有效、持久的原则,比如,孩子不吃就收走餐点,然后让他等下一餐。千万别打骂孩子,打和骂只会增强孩子的反抗能量和频率。
别忘了称赞孩子:“你看,你可以坐下来吃完一餐饭喔!”
解决方案三: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现代的许多父母,会把“放纵”与“创造力”之间的界限弄混了,所以允许幼儿随心所欲。
其实,随心所欲的幼儿,只能以自己的有限想法和做法来探索环境,常常听不见、也不接受成人的建议,这并不能发展创造力。因为创造力,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想法加入。
如果让幼儿随心所欲,他会习惯固执的以自我为中心来应对进退,所以常常不了解、也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和处境;相形之下,就会在人际关系上不成熟、也不被人认同,这也不能发展创造力。因为许多的创造力,是需要与他人合作、互相激荡所产生的。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常规,有这些好处:
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有效率的生活作息,所以他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探索。比如,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爸妈和孩子就不会花上一、两个小时打吃饭战。愉快的用餐,并且花更长的时间亲子一起堆积木,绝对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和孩子一起找到具有共识的常规,比如,与孩子商量好:餐盘上会有两匙的饭、各一匙的菜(新的菜色可以先放少量),等到全部吃完后,他想再多添什么菜,都是好的。让孩子参与选择和计划,这样的习惯,会让亲子双方养成沟通和尊重的态度。
孩子完成后,别忘了称赞他的选择:“你选择了坐下来,吃完碗里的食物,我很为你高兴!”称赞孩子所做的选择,他会觉得自己有能力。相形之下,说孩子“乖或听话”,是赞许他听从成人的选择,让孩子忽略了自己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不同,每个家庭的结构也不一样,但只要愿意,全家人一定可以建立起最和善、一致、有效又彼此尊重的良好生活常规。
至于,是不是有哪一本教养书,宣称可以让你亦步亦趋的跟从,一次见效?我想是不太可能的。身为父母的你,还是要做你应有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