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发行30年回顾与前瞻

国债发行30年回顾与前瞻

国债是中央政府以信誉情势有偿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是国家信誉的重要体现。理论上,国债作为政府信誉工具,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和配合机制,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解宏观经济运行等多种功能。国债发行30年历程概述1980年代初重启的国债发行,以弥补财政赤字为主。11治白癜风哪一个医院最好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国家对经济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家实行减税让利政策,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着落,1979年、1980年连续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另一方面,居民个人收入迅速增加,储蓄存款延续高速增长。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1981年1月,国务院决定正式恢复国债发行,当年发行总额为40亿元。通过发行国债,我国财政状态得到好转,1981年,财政赤字范围明显收缩,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继续改进,生产建设进一步发展。尔后,由于中央财政状态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为确保政府开支,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中央政府决定继续发行国债,国债发行逐步成为中央政府筹集资金的一种常态化机制。在我国国债发行之初(年),国债主要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而被动发行,发行额基本以当年财政赤字额为限,占财政收入和GDP比重很低。1986年,我国的国债发行量突破百亿元大关,尔后,国债发行范围逐年增大。为遏制通货膨胀,政府决定从1994年开始,制止财政向银行透支或借款,全部财政赤字必须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在这类背景下,1994年我国国债发行范围出现了跳跃性增长,当年国债发行额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19南京医治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9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向14家商业银行总行买进2.9亿元面值的国债,标志着中央银行公然市场业务的正式启动,表明中国政府已开始运用国债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国债政策已正式超越财政范畴明确无疑地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工具。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出现常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资金大量流入,出现流动性偏多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为此,财政部发行了15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部分外汇储备,以抑制货币流动性,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和配合,使宏观调控更加有效。在1998年之前,虽然强调国债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但国债的直接用途是弥补财政赤字。从1998年开始,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促使我国国债政策产生了质的变化,政府开始主动地通过增发国债来增加投资性支出,以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赤字型国债和增支型国债交织在一起,构成中国国债发行的快速增长期。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随着国债发行范围越来越大,国债政策逐步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作为一项财政性的信誉工具,国债既有助于实现财政调控,也有助于实现金融调控:财政部门在国债市场发行国债以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实行财政调控;中央银行利用国债市场展开公然市场业务,通过买卖国债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行金融调控。首先,国债发行对财政收入产生影响。数据表明,在国债发行之初,当年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基本在10以下,1994年进行预算制度改革,规定财政赤字必须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后,这1比重基本保持在20-30之间,个别年份,为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行或应对还债高峰,这1比重曾高达64.64(1998年)和45.76(2007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guoyao.com/cjjb/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