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磨枪心理咨询师三级重点知识集合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概述

年罗斯《社会心理学》,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诞生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艾尔乌德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层面如:态度,动机,学习2.2.人际层面如:人际关系3.3.群体层面如:社会影响4.4.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社会心理学简史三个阶段:1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哲学思辨启蒙期2、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经验描述形成阶段3、19世纪20年代至今实证分析确立期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原则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二、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三、档案法:四、实验法: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行为主义学习机制,联想、强化和模仿2、社会交换论霍曼斯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关系五个命题:成功、刺激、价值、剥夺——满足、侵犯——赞同3、符号互动论詹姆士4、精神分析论佛洛伊德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的分类1.语言社会化2.性别角色社会化3.道德社会化4政治社会化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社会角色的分类:1.先赋角色与成就角色父母老师2.规定角色与开放型角色公务员朋友3.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商人教授4.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间、角色内),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自我意识或概念)詹姆士自我,客我和镜我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自我概述的形成: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自尊=成功/抱负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一)知觉

人际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初获得的信息)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信息)光环效应也叫晕伦效应以偏概全的现象刻板效应对人或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管理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我,投其所好行为原因的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原因(变化的预测)与不可控原因(准确的预测)控制点理论:(美)罗特外控者:(不符合社会期待)内控者:(符合社会期待)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海德折扣原则凯利协变原则凯利

个体归因时需要考虑的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

若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外归因;

若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内归因。若特异性高、共同性低,一致性低情境,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3、观察位置4、时间因素社会动机的功能

1、激活2、指向3、维持与调节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成倒U型曲线

主要的社会动机

1、亲合动机2、成就动机3、权力动机4、侵犯动机5、利他动机亲合的作用

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

影响亲合的因素

情境因素情绪因素出生顺序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强调、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侵犯行为构成

1.伤害行为2.侵犯动机

3.社会评价

侵犯:1.反社会的侵犯(狭义的侵犯)2.亲社会的侵犯3.被认可的伤害行为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

洛伦茨:

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2、挫折-侵犯学说

多拉德米勒伯克威茨

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班杜拉侵犯行为是习得的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情绪的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利他行为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情境(他人在场、情境的社会意义),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的特点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3利他技能

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2.嫉妒(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3.羞耻4.内疚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模型)1.认知成分(C)

2情感成分(A)3行为倾向(B)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态度的属性

1.方向2.强度

3.深度4.向中度5.外显度态度的形成(美)凯尔曼1.依从2.认同3.内化态度转变影响因素1.传递者的威信2.传递者的立场3.说服的意图4.说服者的吸引力

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1.信息差异2.畏惧

3.信息倾向性4.信息的提供方式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2.人格因素3.个体的心理倾向情境

1.预告警告2.分心3.重复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平衡理论

P-O-X个体—他人—另一对象两种形式:肯定和否定

(二)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

失调的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改变或否认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的各方的强度(三)霍曼斯社会交换论

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测量

1.量表法2.投射法3.行为反应测量法沟通的结构

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7个要素构成沟通的功能1.获取信息

2.思想交流、情感分享

3.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5.协调群体行动、提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人际沟通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3.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4.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沟通网络

(一)正式沟通网络

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二)非正式沟通网络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体语沟通

1、目光与面部表情2、身体运动和触摸3、姿势与装饰人际距离

1.亲密距离0—0.5米亲人,夫妻2.个人距离0.5—1.2米朋友

3.社交距离1.2—3.5米商业交往

4.公众距离3.5—7.5米演讲或公共场合人际关系特点:

1.个体性2.直接性3.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

自我暴露程度的四个水平1、情趣爱好方面2、态度

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4、隐私方面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舒茨的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低社会行为2、支配需要民主的行为3、情感需要低个人行为

有主被动两种满足方式,构成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

群体的形成和解体、

包容—控制—情感,反之解体

人际吸引的方式:按程度低中高分别为亲和,喜欢和爱情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2、相似性与互补

相似性的特殊表现形式互补(需要,社会角色和职业,某些人格特征)3、外貌4、才能5、人格品质(真诚)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竞争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从众类型

1、真从众2、权宜从众3、反从众

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2、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群体规模临界值3—4人)2、个体人格因素3、情境的明确性4、其他因素

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个体完成某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与社会促进相反优势反应强化说扎荣克

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原因:个体责任意识下降,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模仿意义: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塔尔德《模仿律》

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暗示

信息来源:他人暗示、自我暗示目的:有意暗示、无意暗示

接触方式:直接暗示、间接暗示效果:暗示、反暗示

社会感染特点:较大范围的信息传递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社会感染的分类:个体间(最常见)、大众传媒大型开放群体爱情

爱情与喜爱的区别:依恋,利他、亲密爱情的形式:1浪漫式2好朋友式3游戏式4占有式5实用式6利他式

爱情的三角理论:亲密—承诺——激情构成七种类型的爱情

婚姻的动机:经济、繁衍、爱情夫妻关系的类型

1.爱情型2.功利型

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4.建设型5惰性型6失望型7一体型

离婚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自我”的远离,夫妻性差异家庭: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家庭的特点:

1.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2.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3.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

家庭结构要素

1、家庭成员的数量2、代际层次3、夫妻数量家庭结构模式

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4.其他家庭家庭的功能

1.经济功能2性的功能

3.生育功能4.抚养赡养功能5.教育功能6.感情交流功能7.休闲与娱乐功能

家庭生命周期: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

发展心理学心理发展规律基本性质1、普遍性和差异性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提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

年发表《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

横向研究、纵向研究、交叉研究

横向研究优点:适用性、时效性、低成本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和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纵向研究优点:便于了解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便于发现心理变化中的因果关系

缺点:时效性差;被试易流失;反复测量,易导致练习和疲劳效应;成本高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单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2.环境决定论华生二因素决定论

主客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在人的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

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璋的相互作用

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各主要派别的心理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4.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的四个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心理发展阶段说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前运算阶段(2~6、7岁)表象思维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

幼年期(4~7岁,幼儿园阶段)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

童年期(7~12岁,小学阶段):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岁,青春期):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人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方式:观察学习替代强化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四个指标:1、随意化,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概括—抽象化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整体化,形成高级的心理结构4、个性化,突出个性特征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第二阶段:功利取向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好公民取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取向婴儿期的年龄范围-----0~3岁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动作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头尾原则(2)近远原则(3)大小原则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1手的抓握动作

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动作。2独立行走

婴儿知觉的发展

(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

(2)模式之间部分—整体(3)深度知觉视觉悬崖装置6个多月开始有深度之间婴儿的记忆:

在12个月之前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在12个月之后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言语发展的理论皮亚杰

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儿的发音三个阶段

简单发音,连续音节,学话萌芽

3岁左右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词汇的发展

1~1.5岁50左右;3岁左右婴儿的句子发展

语用技能:句子要简短,语速减慢,多重复句法的发展

1.5~2.5岁关键期,3岁末全部语法规则婴儿的气质托马斯和切斯

类型: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4互惠关系形成阶段依恋类型:安斯沃斯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自我意识的发展

1、主体我的发展(5~15月)2、客体我的发展(15~24月)

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2.平行游戏3.协同游戏4.合作游戏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2.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4.培养健全的人格5.增强体质

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1.无意识与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较薄弱;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容易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两种记忆均随年龄而增长;两种记忆互相联系。

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词语记忆薄弱;两种记忆效果都随年龄而增长;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复述策略

特征定位策略思维的发展主要特征: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性可塑性和动态性2.认知发展的趋向性3.自我中心现象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幼儿想象的发展

1无意想象经常出项,有意想象日益丰富2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

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新颖性,神奇性,超越性,未来指向

幼儿的认同发展对象,比自己大的第一逆反期“长大”感,说“不”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1、复述2、组织3系统4巧妙加工

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1.概括能力的发展

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推理能力的发展

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能力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1)掌握守恒

(2)思维具有可逆性(3)两维互补认知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延迟满足

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儿童尚不能判断,直接行为的后果;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行为者的动机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受儿童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道德行为的发展1亲社会行为

2攻击行为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

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欺负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

童年期的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1集体归宿感2促进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3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4增进梁海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成绩好,有主见,热情,

善于交往易合作

2,不受欢迎儿童攻击性,不尊重同伴,

缺乏合作精神

3,受忽视儿童安静,顺从,依赖,退缩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1.短期游戏伙伴关系2.单向帮助关系3.双向帮助关系

4.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11,12岁—15,16岁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4.成就感与挫败感的交替青春期记忆的主要特点1.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的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阶段1思维形式摆脱具体内容的束缚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3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1.强烈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哪家医院白癜风好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guoyao.com/yyxw/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