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
n广义: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
n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心理的种系发展也称为动物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的学科领域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l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儿童动作发展: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
l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从出生到幼儿期是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平稳发展期,青春期是第二发展加速期,成人期是缓慢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是呈下降趋势;
l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l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l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量变)和阶段性(质变)的统一;
心理发展学的研究任务:
l揭示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l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l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l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1)遗传与环境和教育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关系;(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的关系(3)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之间是如何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关键期”;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确立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毕生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1)、横断研究:同一时间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①目的:了解心理随年龄而产生地变化
②优点:同时研究较大样本,时间短,成本低。
③缺点:难以得出个体心理地连续变化过程;难于了解因果关系;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2)、纵向研究:在较长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
①目的: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②优点: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过程,以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便于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因果关系;
③缺点:样本少;易丢失样本;成本高,会出现新的变量;
(3)、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地研究。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学派
创始人
思想
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
(英)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美)詹森“人的智商80%来自遗传”
环境决定论
(美)华生“给我12个。。。婴儿。。。。”
二因素论
(德国)施太伦认为遗传和环境是相加的关系;
(美国)吴伟士认为二者是相乘的关系
相互作用论
(瑞士)皮亚杰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学派
学派
创始人
思想
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皮亚杰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美国)艾里克森
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前苏联)维果斯基
道德发展理论
(美国)柯尔伯格
两难理论海因兹偸药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其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认识的源泉;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已有经验),同化,顺应,平衡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举一反三)。数量的变化,不引起图式的变化。
顺应:主体已经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因此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适应环境的需要。顺应是质变,产生新的图式。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
心理发展阶段说
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阶段
年龄段
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
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
2-6、7岁
l泛灵论
l自我中心
l思维的不可逆
l未掌握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
6、7-11、12岁
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
l获得守恒概念
l思维可逆
l可以逻辑运算;
形式运算阶段
11、12—14、15岁
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
阶段
年龄段
特点
前道德判断阶段
4-5岁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4、5—8、9岁
道德实在论
儿童对行为做出判断的依据主要是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动机。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8、9岁以后
道德相对论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
艾里克森认为,现代人的一些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
八阶段:
阶段
年龄段
发展
避免
获得
婴儿前期
0-2
信任感
怀疑感
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
2-4
自主感
羞耻感
意志品质
幼儿期
4-7
主动感
内疚感
目标品质
童年期
7-12
勤奋感
自卑感
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青春期)
12-18
角色同一
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青年期)
18-25
亲密感
孤独感
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中年期)
25-50
繁衍感
停滞感
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老年期)
50以后
完善感
失望感
智慧贤明品质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l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
l观察学习;
l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四)维果斯基(前苏联)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具有间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机构即为工具(语言)。
因此,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等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l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教育带来的发展。
l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l学习的最佳期限。建立在正在开始而尚未形成的机能上。
(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
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说明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
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
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
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的年龄是0-3岁
婴儿的动作发展对于心理发展的意义:
l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前提;
l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l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l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l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l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l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l手的抓握: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l独立行走;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研究方法的突破:
l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l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偏爱:鲜艳的颜色、运动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者同心圆图案。
味觉的发展:
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形状知觉:
三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深度知觉:
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实验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记忆的发展:
6-12个月的婴儿出现“认生”现象。
思维的发展,婴儿的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主要的特点:
l直观性和行动型;
l间接性和概括性;
l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l思维的狭隘性;
l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的特点;
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的理论:
l后天学习理论
强化说;
社会学习学说;
l先天成熟理论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自然成熟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创始人
l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属于认知学派,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儿的发音顺序分为三个阶段:
n简单发音阶段(0-4月);
n多音节阶段(4-9月)
n有意义的语音,即为学话萌芽阶段(9-12月)
n三岁左右,婴儿能基本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词汇量左右。
婴儿情绪的发展:
l笑的发展;
1.自发性微笑(0-5周)
2.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l哭的发展;
婴儿的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反应;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情不适,感到无聊
哭的分化:生理反射性的哭→应答性的哭→操作性哭泣(社会性的哭)
l恐惧的发展;
1.本能性的恐惧。如大声响、突然的位置变化、疼痛等。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3.怕生。6-8个月时出现。
4.预测性恐惧,想像引起。
气质:
l容易型;40%
l困难型;10%
l迟缓型;15%
混合型占35%
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鲍尔比划分的依恋发展的三个阶段:
l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l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l特殊情感联系阶段: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分为:
l安全性依恋,母亲在就有安全感(积极反应);
l回避性依恋,缺乏依恋(不安全型)
l反抗性依恋,---矛盾性依恋,焦虑性依恋,不安全型
自我意识的发展:
l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8个月之前,婴儿的主体我的认知尚未发生。
l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
15-18个月,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
18-24个月,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用适当的人称代词(你、我)称呼自己或者他人。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l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