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心理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西科教文卫体系统“十大杰出知识女性”,进行过精神分析、萨提亚家庭治疗、艾瑞克森国际催眠等理论的系统学习,接受个案督导小时以上,累计心理咨询达小时以上。擅长运用整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带领心灵成长小组以及小组治疗,对于情感困惑、婚姻危机、亲子沟通等家庭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以及中高考生考试焦虑等问题拥有大量临床经验和丰富的心理热线、现场答疑解惑的经验。一、母亲对孩子哭声做出正确反应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孩子出生后的几个月里,家长们会每天都听到孩子的哭泣声,甚至在夜间也吵得人睡不着觉。许多年轻的父母会不知所措,使出尽浑身解数地哄、抱。尿布也换了、奶也喝了,还是哭,于是就恨不得再把宝宝塞回肚子里去。其实,这时候,父母不要着急,一定要冷静下来,查清宝宝哭的原因。因为哭是宝宝的第一语言,这是原始的生理反应,也是他们表达和沟通最重要的工具。宝宝哭泣所代表的信息是多层面的,大约可分为生理需求、心理反应、病理状况三种。这三种类型的哭法是不同的,应该注意区分。如果是心理反应,这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因为他们的情绪需要释放,身体需要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哭泣是必须的。在社区举行的宝宝才艺比赛中,最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表情严肃,我们当家长的也是如此。后来有个女孩豆豆(化名)扁着嘴小声抽泣,接着所有没得奖的孩子也都哭了。面对这种情况,妈妈安慰孩子:“好孩子不要哭,没关系,输就输吧,得奖的小朋友还没有咱们演得好呢。”孩子为比赛输了而哭并非坏事,哭可以缓解情绪压力和紧张。在哭泣悲伤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现实,哭泣使幼儿在面对自己弱小的基础上,从中恢复过来,逐渐变得真正的强大。此时家长不能告诉孩子“不要哭”,这似乎在告诉孩子哭是不好的,会令妈妈感到不安和难受。应该帮助他分析失败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发自内心佩服获奖的小朋友,才能让孩子有收获。母亲的内心可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宝宝比赛输了生气哭泣,心情不好,我好难受,见不得孩子掉眼泪。孩子好可怜,这么小就要承受这种无助,我真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我是个爱她的好妈妈,我要让她开心幸福阳光,我要把她带离痛苦。看,她笑了,我心里踏实了,舒服了,禁不住亲一下表达我此时的心情。从这个很难觉察的心理过程可以看出,母亲自始至终并未看到孩子的内心需要,而主要看到自己的需要,顺着自己焦虑的感觉,通过控制孩子的表现和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调节到一个舒服的状态:我是一个好妈妈,牺牲自己给孩子开心和幸福。二、拒绝面对孩子的沮丧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婴儿期获得的全能感(即感觉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是健康的、适应的,然而,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正常的现实生活一定会提供幼儿逐渐打破全能感的机会。就像豆豆输掉了比赛,这是造物主自然安排的学习体验挫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接受自己并非全能的,面对并接纳自己的有限的基础上,逐渐锻炼了强健的内心,抗挫力,或者称为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就是这样锻炼起来的。没有挫折的人生不能算是美好的人生。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也曾说过:“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早在战国时期孟轲也有相似观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都说明挫折是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有的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抗挫力,刻意创造挫折,倒实在是没有必要,因为自然的生活本身提供的已经足够。悲伤哭泣是面对挫折的开始,因为接受自己是有限的过程,同时也是哀悼自己失去全能感的过程。哀悼通常比维持表面上的欢笑更能给人们实在的力量感。而母亲见不得孩子难过,在焦虑的驱使下剥夺了孩子从挫折中恢复的宝贵经历和体验。无数的咨询个案及事例已经证明,有些学业非常优秀、较少经历挫折的大学生,或者在外镀了无数层金的高才生,一旦与社会接触面扩大,他们会被生活中的石头轻而易举地击倒。他们当中许多人甚至比那些当年成绩不如他们的老同学过得更糟。其实,主导这种转化的,就是自我接纳(这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肖伯纳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就是自我接纳,一个孩子不会自我接纳时,只能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中汲取,也就是说,当父母无条件接纳他时,他也会这样接纳自己,这是自爱与自尊,它就是自信的基础,具有自信的人,一定自立和自强。我们这个世界,一向不缺乏逆境,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何进行教育,家长们应该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第一阶段:培养孩子的信任感适用年龄:0~1岁,低幼阶段。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应该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格外的照顾与养育,家长应该积极的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对家人及环境产生美好的信任感觉,为与孩子的沟通打下基础。第二阶段: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适用年龄:1~3岁,幼儿阶段。 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第三阶段:培养孩子心理的独立性适用年龄:3~5岁,幼儿园阶段。 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然而有时候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却给予过多帮助的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第四阶段: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年龄:5~6岁,学前阶段。 孩子步入课堂后,传统的教育重视数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来探讨。注意事项1、不要给孩子设置无端的挫折;尤其不是随便否定孩子这个人。就事论事,在解决方法上多下功夫。2、当孩子自愿挑战而遇到挫折时,家长更多要从方法上给孩子以点到为止的启发和指导,尽可能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这样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感及父母的关怀。3、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这时,家长不要嫌孩子拖拉时间而包办下来,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后,引导孩子去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下一次再面对挑战或挫折时,孩子就会主动积极地去面对。4、控制好奖励。不要孩子取得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过多的什么物质奖励和过分的赞美之词,让孩子有机会更多些去享受成功后的心灵奖励。过多的物质奖励,将会扭曲孩子的成功体验,甚至为了物质奖励而努力,这我们就大错而特错了。(本文节选自东方心理咨询中心)
王艳健康心理工作室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最好的白癜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