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青少年欺凌事件屡屡见诸网络,令父母担忧,令学校头疼,令社会不安。青少年欺凌,发生在男生当中,也发生在女生其间,发生在城市学生当中,也发生在农村学生之间,小学有,中学也有,国内有,国外也有。到底为什么会发生青少年欺凌,发生青少年欺凌的心理动因或心理机制是什么?
一、青少年欺凌者的心理行为特点
青少年欺凌者对有些同伴、同学怀有敌意。儿童青少年攻击者中的大多数是男孩,他们用身体、用工具攻击,也用语言攻击。也有一些攻击者是女孩,她们除了用敌意的语言攻击那些容易受攻击的同伴,现在也发现她们也用身体和工具来攻击那些容易受攻击的同伴女孩。
欺凌者往往都是同伴中逞能的孩子,比如年龄稍大、身强力壮、性格蛮横、孩子王。青少年欺凌有始于儿童期情绪行为问题的早发型和始于青少年时期的晚发型两种类型。
早发型的儿童可能有喜欢攻击他人的遗传特质,比如生活不规律、接受新经验较慢、情绪不安、消极和强烈的反应等难照养型气质,如果父母不主动调整改进养育方式,他们和父母容易形成拒绝型依恋,表现为生气、拒绝,有时候拍打妈妈,爱哭闹,不容易被安抚。
早发型的儿童养育比较困难,他们很早就情绪暴躁、好动和任性,表现出有一些攻击行为,同伴拒绝,容易与与同伴和成人发生冲突,甚至有的存在智力偏低,也存在一些认知障碍。不良的家庭氛围和父母养育方式——比如父母不和、家庭缺少温暖,矛盾冲突不断,家庭教养严厉,缺乏管教原则,会促使孩子把他们难于自控的行为转化成挑衅和持续的攻击行为,长大以后,常常对人发火、身体攻击、摔打东西、骂人打人、不遵守规则,如果再加上学习不良,被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伴拒绝,就更容易结交不良同伴,增加暴力行为。
晚发型的青少年表现出的欺凌和情绪行为问题,主要不是生理遗传原因,而是儿童青少年期的不良同伴关系,以及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所致。比如,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无效,教育方法极端,或者家庭氛围不好孩子不愿意在家,或者撒手不管,或者没有在身边陪伴孩子,孩子就容易加入不良的小圈子而减少孤单,其观念和行为就可能被小圈子同化,屈从于同伴,在同伴压力下,不听父母的话,忽视学习,表现出各种行为问题,包括结伴欺凌同学。二、受欺凌者的心理行为特点
一些儿童青少年会频繁成为另一些青少年身体、工具、语言或其他欺负方式的对象。受到欺凌的孩子,往往很胆小、被动甚至有些自卑,而且独来独往,较少朋友,当被欺负的时候,他们会防御、哭泣、躲避或投降。
这些受欺凌的孩子,在性格特点上具有天生的抑郁性气质、不快乐、不合群,在身体特点上比较矮小瘦弱。在人际互动关系方面,对同伴看对自己的方式有消极期待,并担心被斥责和被攻击。实际上,早在幼年、童年时期,这些受欺凌的孩子就会被同伴排斥,他们的气质类型大多是“慢热型”,不活跃,对环境刺激反应消极、抑制,接受新经验慢。他们在儿童期属于“被拒绝-退缩型儿童”,他们被动、害羞、不善交往,他们会减少集体活动和同伴交往,因此,他们的孤独感增强,学习成绩下滑,并且喜欢逃离幼儿园、学校和班级、同学,上学对他们不是一件乐事,他们很少朋友,适应比较困难。
当然也有少部分受欺凌的孩子,本身也是攻击者,他们的儿童期是“被拒绝-攻击型儿童”,他们表现出很多攻击行为,比如好斗冲动、用身体触碰他人,挑逗招惹他人,或者过度活跃、缺乏注意力,而且他们还存在认知和情绪调节不良,比如常把同伴的非敌意言行看成敌意的,把自己的不受欢迎归咎为他人的过错。他们挑起事端或者报复,而那些欺凌者会再次欺凌他们,形成了一个延续欺凌的循环。
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受欺凌者,这些孩子在家庭教养中,大多没有得到良好的照应、接纳、陪伴、北京都有哪些白癜风医院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