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岁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可以划分为这么几个时期:

0-1岁乳儿期

2-3岁婴儿期

4-5、6岁幼儿期

6-11岁学龄初期

12-15岁少年期

16-17、18岁青年初期

18-25岁青年中期

26-35岁青年晚期

36-60岁中年期

61岁以上老年期

0-18岁居然占了心理发展的6个阶段,阶段多说明心理变化多,可塑性强。

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这句话: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那性格是什么时候形成定型的呢?

18岁之前!!!

0至12岁,是性格的形成期。

其中6岁之前最关键,此时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12至18岁,是性格的定型期。

其中16岁前后最关键,此时外部教育和干预最重要。

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包括三个大的方面:身体发育、认知、情绪和社会性。

其中身体发育主要包括:体格发育、大脑发育、学习能力、动作发展、知觉发展。

认知主要包括:语言发展、影响认知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信息加工、个体认知方面的差异。

情绪和社会性包括:自我理解、道德发展、情绪发展、性别角色、社会性发展。

人格气质性格

这里我来阐述一下0-1岁的心理发展中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在这里先解释几个术语:人格、气质、性格。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包括气质和性格。

气质相当于生活中说的脾气、秉性和性情,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是天生的,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气质并无好坏之分。气质是无法改变的。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对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包括态度、情绪、意志、理智。

性格是后天养成的,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所以有好坏之分。

性格一旦定型,便具有稳定性,虽很难改变但可以改变。

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0-1岁是口唇期,婴儿的快乐来源于吸吮。若口唇期需求没有得到恰当的满足,个体可能在儿童期养成咬指甲、吮拇指、咬笔的习惯,成人后会暴饮暴食,大量吸烟。情感上会有不安全感,性格上自卑或自恋。

埃里克森认为0-1岁婴儿期的社会心理阶段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从温暖、反应敏捷的养育中获得信任感和自信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形成“希望”品质,从而能自信积极的探索外部世界。若婴儿需等待很久才能得到舒适,或被严厉地对待,则会引发不信任感。从而在人际关系和环境探索中以退缩来保护自己。

此阶段婴儿的情绪有:高兴、感兴趣、愤怒和悲伤、恐惧、吃惊和厌恶。

这么看来,小宝宝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无知、无助,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情感。

0-1岁婴儿的气质类型

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分成三种气质类型:容易抚养型、困难抚养型和慢热型。

易抚养宝宝,能很快地形成日常生活习惯,通常是比较乐观,容易适应新环境。对新异物体和陌生人表现出积极情绪和趋近行为。这样的宝宝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有这样的宝宝,妈妈们会特别省心。

难抚养型宝宝,生活习惯不规律,接受新经验较慢,有消极和强烈的反应倾向。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表现退缩。

慢热型宝宝,不活跃,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温和、抑制。心态消极,对新经验适应慢。

对于难抚养型和慢热型宝宝,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要适应宝宝的步调,而不是强制性的去扭转孩子,使他们符合自己的意愿。

依恋

0-1岁是依恋最重要的形成期,好的依恋关系为孩子以后的心理发展,涂上了温暖的底色。

依恋是人对生活中特定的人物的一种强烈而深刻地情感联结,与这个人交往带来愉快体验,面临压力时会从这个人处得到安慰。

心理学家哈洛曾做过著名的恒河猴代母养育实验,在实验中,他让这两组猴子都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伴随着看到一个巨大的玩具,比如一个敲着鼓的泰迪熊。那些能够获得触摸感的小猴子,会立马奔向自己的“妈妈”,趴在它们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而那些无法获得母爱抚触感的猴子,却立刻瘫了下来,躺在地上疯狂地抓挠自己,并且不断地撞击自己,大声地尖叫等。这样的表现和精神病院里的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候的行为完全一样。由此可见,母爱的心理支持是让婴儿健康成长特别重要的基础。

实验结果显示,那些在婴儿期只有食物,却没有得到足够爱抚、亲密等母爱的猴子,它们长大后孤僻、不合群,不能建立亲密关系。即使人类通过人工孕育的方式使其中一些母猴怀孕,她们在生下自己的孩子后,也不会给小猴喂奶、照料,致使小猴全部死亡。

这个实验值得我们警醒的是,缺乏母爱心理支持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可能是终生的。处于封闭条件下的恒河猴,在前8个星期所造成的伤害,使得它们在后面很难恢复和其他猴子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因此,哈洛把早期母爱形成的关键期定为6个月。他建议,我们人类的婴儿和母亲最少要有6个月的时间经常在一起,才能保障孩子和妈妈之间长期、亲密的爱的关系存在。

很明显,依恋是在母亲和婴儿的互动中产生的。

依恋的发展经过四个阶段:

1、前依恋阶段(0-6周)。在此阶段婴儿虽然能辨认母亲的声音和气味,但他们还没有依恋她,他们并不介意被留在一个陌生人身边。此时的孩子“有奶便是娘”。

2、正在形成的依恋(6周-8个月)。此时婴儿开始对熟悉的养育着做出不同的反应,但对陌生人不会有太多反应。但是,他们在于父母分开时仍然不表示抗议。

3、明确的依恋阶段(6、8个月-18个月、2岁)。对熟悉养育着的依恋已非常明显,婴儿表现出分离焦虑,在他们依赖的成人离开时烦躁不安。

4、双向关系的形成(18个月-2岁)。此阶段,婴儿开始理解父母的离开和返回,并能预测她的返回,分离抗议减少。

依恋类型有以下四种:

安全型依恋。婴儿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分离时,他们可能会哭,也可能不哭,但是,如果他们哭,是因为他们更愿意与妈妈而不是陌生人待在一起。妈妈返回时,他们能积极地寻求接近,哭泣也立即停止。

回避型依恋。妈妈在时婴儿似乎漠不关心。当她离开时,婴儿也不伤心,他们对陌生人的反应与对妈妈的反应相同。重聚时,他们回避妈妈,或者慢慢走近妈妈,当被抱起时,他们常常并不愿靠近。

拒绝型依恋。分离前,这些婴儿寻求妈妈的亲近,常常停止探索。妈妈离开时,他们会大哭,妈妈返回时,他们又变现出生气、拒绝的行为,有时打、推妈妈。被抱起后,许多儿童继续哭,不容易被安抚。

混乱型依恋。这种依恋模式反映了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性。重聚时,这些婴儿表现出许多困惑的、相互矛盾的行为。

内心的爱和安全感源自健康的依恋关系,它有助于心理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婴儿期获得安全依恋的儿童,在幼儿期会被老师评定为,有更高的自尊,社会交往能力和共情能力更强。在少年期也具有更强的社交技能。

馨馨已经14个月了,晴晴也马上6周岁了。

她们两个,在0-1岁期间是形成安全性依恋的。

虽然因为初为人母,有些慌乱和不知所措,对待晴晴的一些细节上留有些许遗憾,但总体来说,这段时期,通过亲自抚养,晴晴的发展还是很健康的。

0-1岁期间很重要,得到家人支持的妈妈,会比较容易很好度过,并能与宝宝建立温馨安全的依恋关系。

赞赏

长按







































在哪儿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哪个医院可彻底治愈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guoyao.com/cjjb/9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