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儿科助手
随着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早产儿的胎龄下限不断下移。胎龄越低,早产儿出生后存在的问题越多,综合救治难度越大。在营养支持方面也面临相同的挑战。母乳是婴儿最佳的食品,此原则同样适用于早产儿。现有国内、国际新生儿肠道内营养指南均一致推荐对早产儿进行母乳喂养。
一、早产儿母乳喂养的益处
除众所周知的益处外,对早产儿进行母乳喂养还有利于增加其喂养耐受性,有利于早产儿尽快建立肠道内营养。可降低早期肠道严重合并症,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的发生。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还有利于早期疾病的恢复、体格发育、神经系统预后、远期身心健康,并可减少1岁内再住院次数。
二、早产儿母乳来源
1.早产儿生母的母乳喂养:这是早产儿喂养的首选。
早产儿生母直接喂乳:根据早产儿病情、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管理,如有可能,在早产儿病情稳定后首选母亲直接怀抱早产儿哺喂。目前积极推行的母婴皮肤接触护理(SSC),有助于早期开始并维持母乳喂养。遗憾的是目前国内NICU普遍未开展此类护理方式。
2.捐赠人乳:世界围产医学联盟年有关捐赠人乳使用建议明确指出,早产儿使用捐赠母乳优于使用婴儿配方奶,推荐使用捐赠人乳喂养早产儿。捐赠人乳使用应成为早产儿标准管理的一部分,标准储存及恰当强化是捐赠人乳使用中的关键点。捐赠人乳具有母乳的优点,但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供应量有限,并受到是否开展母乳库的限制;其次,母乳库收集的母乳多来自足月儿母亲稳定喂养期的成熟乳,能量及营养素密度不能满足早产儿需求。因此,捐赠母乳通常用于胎龄32周以下的住院早产儿,且需喂养达一定量后进行营养素强化。很多国家都有国家层面建立及维护的母乳库,其运行按血库管理规范进行。我国尚缺乏标准运行的、规模化的母乳库。
无论是早产儿生母挤出的母乳,还是捐赠人乳,均需遵照母乳喂养学会制定的母乳储存规范管理及操作。早产儿使用母乳的管理与足月儿相似,但在某些方面要求更严格,主要内容包括:推荐使用硬质塑料或玻璃容器进行长时间(>72h)的母乳保存;操作前认真洗手并消毒所需物品及容器;采用适宜大小的包装,以30~60ml小包装为主;储存前清晰标记;避免任何方式使储存的母乳升温;按储存时间顺序先后使用;储存母乳应放在冰箱深处确保低温4℃冰箱保存时,新挤出未经冷冻的母乳保存不宜超过48h,融化母乳保存不超过24h;冰冻母乳保存最长3个月;喂养时所需所有用物,包括奶瓶、注射器、吸管等均应消毒。尚无对母乳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常规消毒的推荐。
母亲挤出母乳:此为母亲不能直接哺喂早产儿的补偿办法。母亲需将母乳挤出并保存于专用储备袋或瓶中,医院供早产儿喂养。此过程包括母乳挤出及收集、家庭保存、运送、医院内保存以及使用等多个环节。其中,操作中严格遵守手卫生要求、保存前清晰标注、储存及转送保持冷链、避免反复冻融是保证安全使用挤出母乳喂养早产儿的关键点。不断进行各关键环节检查并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及制度,不断对所有参与此过程的家长、工作人员进行教育,是新生儿NICU内安全开展母乳喂养的保障。
三、早产儿母乳营养素含量及母乳强化
母乳中各种营养素含量、能量密度呈现动态变化,研究显示,随泌乳时间延长,母乳中脂肪含量及能量密度均有所增加,早产儿母亲母乳亦如此。根据Baur和Grss研究结果,出生后8周内,早产儿母亲母乳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及能量密度均高于足月儿母亲的母乳;不同母亲母乳能量密度差异较大;胎龄越小,母乳中营养素含量越高;母乳中蛋白质含量随日龄增加而降低。基于此研究结果,从营养素含量的角度讲,主张早产儿应尽量接受自己母亲的母乳。
尽管母乳喂养有很多优势,但多年研究也证实,早产儿母亲母乳所含营养物量及能量密度不能满足成长中较低出生体重儿(低于~g)的需求,从体格发育的角度、从骨健康的角度均强调需要进行营养素强化。通常,早产儿母乳强化使用牛乳来源的母乳强化剂(HMF),但偶有使用更加安全的、母乳来源强化剂的报道。鉴于早产儿喂养耐受的情况及牛乳制剂、高渗透压制剂引入的安全性,通常,较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在母乳喂养量达80~ml/kg·d时引入HMF。先依据产品说明半量使用,如无不耐受情况,2~3d后可按标准强化建议使用。目前各NICU使用HMF指征并不完全统一。年胎龄小于31周早产儿生后第1次喂养即开始使用HMF的研究发现,至胎龄34周时评估,早产儿对此种喂养耐受良好,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有所降低,但未使早产儿体重增加更迅速。
鉴于早产儿母乳营养素含量呈动态变化,为使早产儿喂养方案更加个体化,更有利于早产儿的成长,建议有条件时定期检测母乳营养素含量及能量密度,指导喂养及针对性调整HMF的使用。
四、早产儿母乳喂养方法具体方法
1.微量喂养:所有有关早产儿喂养的指南均建议在可耐受情况下早开奶,绝大多数32周以下早产儿都可在生后48h内开始喂养,有些NICU可以达到%早产儿24h内开始喂养。可采取微量肠道内喂养策略,起始喂养量10~20ml/kg·d,稳定此喂养量数日后,按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喂养量。
2.喂养方法:根据早产儿自身情况调整,吸吮、吞咽不协调阶段(小胎龄早产儿出生后早期阶段,通常胎龄小于32周、体重小于g)采用管饲,可以采用鼻胃管或口胃管进行,根据指南,胃管应每周更换。采用重力喂养方式,通常采用间断式喂养,如不能耐受,特别是对超低出生体重儿,可以采用持续喂养或问断持续喂养。经口喂养:一旦早产儿逐渐成长,应逐渐将管饲过渡为经口喂养,可使用奶瓶、勺、滴管喂奶。
五、影响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因素
多种因素会影响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开展、持续进行及效果。如早产儿早期疾病的影响;母乳包括生母母乳及捐赠人乳的可获得性;母乳强化剂的可获得性;早产儿体格发育速度;NICU管理模式等。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早产儿发育式护理模式有助于母乳喂养早产儿的体格发育。
六、不同情况下早产儿母乳喂养
1.较大胎龄/体重及非危重症早产儿的母乳喂养:尚缺乏严格定义,但通常是指胎龄32~34周以上、体重g以上、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不需强力生命支持治疗(如机械通气)的早产儿,生后可较早开始喂养,主张生后应立即母婴皮肤接触吸吮,随后可以开始经口喂养,其中部分早产儿可能需要短期胃管辅助喂养或接受部分全肠道外营养。此部分早产儿在救治过程中通常能较快地过渡为全肠道营养。
2.较小胎龄/体重及危重症早产儿的母乳喂养:与前组早产儿相对应,此组早产儿通常胎龄小于32~34周、出生体重低于g、早期早产儿合并症多且严重、需要较多重症抢救干预。即使如此,依然主张在其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始肠道内营养。母乳仍应是喂养首选,捐赠人乳主要供此组人群需要时使用。通常生后早期会配合肠道外营养,根据喂养进程使用HMF。此组早产儿是营养管理中需重点福建白癜风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