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出现的“婴儿潮”,又失约了。
证券时报11月20日报道,近日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创下了来的新低。
同期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仅为1.45‰,同样创下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根据年鉴,年相比年,全国人口净增万人,而前一年增量还高达万,年增加了万人。
一句话:除了自然灾害那几年,还没见过这么低的出生率。
这跟以前的预测完全不一样。
上半年,机构发布了《疫后中国人生活的8个改变》,报告称:从近期电商销量来看,叶酸同比增长了97%,孕产妇营养品同比增长了%,而大部分购买者都是90后,报告还预测:
年底,我国或迎来新一波“婴儿潮”。
这是个挺有趣的现象,按照这个推论,从年第二代婴儿潮结束开始算,时隔23年,第3代“婴儿潮”可能会重现。
现实的反转有点快,说好的婴儿潮,非但没有来,出生率下降幅度之快,更远超我们的预期。
还有两组数据。
1,以年的情况为基础,专业期刊《人口研究》的作者发现:-年的月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相对温和,约10%-15%左右。
而年的月出生人口降幅迅速加大,1-9月降幅已达20%-30%,到了11月和12月,出生人口数量比年同期减少45%以上!
5年时间,新生儿减少45%,这你敢信?
所以,对人口趋势的判断,从来不是线性的模型推论,而是极易受到环境、情绪影响的灵敏指标,断崖来临的速度,远远比学者们预测的要快。
2,初婚人数持续走低。
统计局的数据,年到年的短短6年间,我们的初婚人数,就从万下降到万,降幅达到了惊人的41%,减少了万人。
初婚人数,有多重要?
民生证券研究院的报告指出:如果仅从绝对数值来看,我国结婚率(每个适龄女子结婚的概率),长期是保持在90%以上,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
但是,这个数据并未考虑初婚和再婚的区别。
结婚的主要是年轻人,离婚的主要是中年人,只看结婚率,并没有考虑再婚率的影响,初婚人数更反映结婚意愿。最近这些年,我国再婚人数占结婚总人数的比重越来越高。
如果剔除再婚人数,仅考虑初婚的数据,可以发现,近几年来我国结婚率逐年下降,年的结婚率仅为72.6%。
如果一直保持这一比率,就意味着,10个女性里面,只有7个最终会结婚,有3个会选择长期单身,肯定会拖累生育率。
报告还给出了3个结论:
1,20-24岁的女性结婚率逐年走低,其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的普及,从侧面可看出,教育提高了人口素质。
2,近10年来,25-29岁的女性结婚率呈降低趋势,从年的19.1%下降至年的12.7%。
3,30岁以上的人结婚率在上升,其主要原因是现代人结婚年龄推迟。
这样的趋势,会持续多久?
很难说。
要知道,生育率下降的两大原因,都是不可逆的。
短期看,是因为育龄妇女人数下降。
从年起,育龄妇女数量达到峰值后就已经开始减少。
年,15—49岁育龄妇女数量比上年减少约万人,其中20至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约万人。
从-年,我国育龄妇女总量每年减少约万人。
数字冰冷,短时间内,人是不能变出来的。
长期看,是高等教育普及,导致生育观念转变。
在过去的人口结构中,20-24岁妇女生育率是各年龄段中最高的,其一孩生育率一度高达13%。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20-24岁妇女的一胎生育率,也从1年的13%,大幅下降至年的2.5%。年-年,我国女大学生人数从万人上升至万人,增长13倍。
女研究生人数从5万人上升至万人,增长30倍。
算算时间,本科一般21-24岁毕业,女研究生一般25-27岁毕业。
走出校门后找工作,等到事业、生活稳定后再考虑结婚,30-35岁以后才会考虑生育,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
更何况,生育观念,是很“玄学”的问题。
人们对一件事的看法,会随着年龄、经历、环境而改变,尤其是在生孩子这件事上,情绪极易受到社交、短视频、网络舆论的影响。
一个是育龄妇女减少,另一个是生育观念大幅转变,两者都无法改变。
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鼓励生育后,有什么效果。
日本有个“少子化社会对策会议”,在年成立,在年推出首份少子化对策纲要,日本总生育率在年触底达到1.26后小幅回升,于年最高升至1.45,时间已经过去了12年。韩国在年成立“总统直属低生育及老龄化社会委员会”后,止跌状态大致持续了十年,-年生育率保持在1.1-1.3内波动,但好景不长,年后情况再次恶化,如今已连续下降5年,并且已连续3年低于1.0。
新加坡年成立人口与人才司,生育率在年出现反弹,由1.20升至1.29,达到五年内的最高值,但年生育率又开始下滑,长期下跌趋势完全没有扭转。
看来,各国面对冰冷无情、不可逆的现实,都会拒绝躺平,想尽办法鼓励居民多生孩子。
就算止不住大势,至少能延缓少子化、老龄化到来的脚步。
中泰杨畅的总结很到位,所有鼓励生育的政策,目标只有一个:
不扭转总生育率下行的趋势,而是减缓下行的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