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模式基本上都是听、说、读、写,再加上记忆和考试。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的学习“向外输出”?“向谁输出”?答案是,扩大孩子的学习半径圈,把学习模式向外扩展,向身边的同学以及亲朋好友输出所学内容。而且还是输出的越多,大脑里的记忆就会越清晰、越深刻。
向外输出的前提是交朋友。那么,如何找到愿意与孩子一起互相输出的小伙伴,把孩子的朋友圈变成高质量的学习圈呢?这就是一个新的挑战了。很多家长可能立马就会想,为学习而交朋友,那一定要找学习好的孩子。这样才可能效仿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学习,怎么努力的,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对孩子来说,交朋友的好处远远不止学习方面。如果家长如此功利地看待孩子的交友问题,那就会让孩子错失一个成长的新世界。
“同一感对抗”:为何不能没有小伙伴?
毫不夸张的说,交友是孩子生存的需要。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教授提出了一个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结果:在人类社会中,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同一感”无法从别人的认可中找到自我,就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为了与这种感觉“对抗”,这个人甚至会选择做一个坏人,甚至干脆死人般的活着。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其实很简单,就像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找到认同自己的友谊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埃里克森教授还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其中从童年到青春期有五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学龄期和青年期。为了更加简明扼要,我们在下面的内容中把婴儿和幼儿期合并为婴幼儿期,并增加了一个成人期。家长只要了解了孩子生命发展的全过程,就会理解为何孩子需要交朋友。
婴幼儿期(0-3岁)这时孩子开始慢慢认人了,因此形成对父母或养护人的信任感;同时,孩子掌握了大量的生活技能,如吃、喝、拉、撒、跑等自理能力,开始形成自主感。如果家长为了安全和方便护理,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就无法获得良好的自主感。
学前期(3一6岁)
孩子开始表现出各种主动探索的行为,如果这些行动受到外界的鼓励和认可,孩子就会形成行为的主动性,这会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主动积极的人奠定基础。反之,孩子会逐渐失去自信心,更喜欢待在有别人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生活的主动性。学龄期(6一12岁)孩子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需要学习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这时,如果孩子能顺利应对学业,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和自信心;反之,会陷入自卑和消极。青年期(12一18岁)
在这个阶段,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高涨;另一方面面临着全新的社会要求。孩子需要建立同一感,也就是心理上讲的“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别人对自己的感觉相吻合,那么良好的同一感就会让孩子感到自信、快乐。这就延伸出青少年的交友问题。比如,我和我的朋友是否穿戴一样?他和我的想法一样吗?我是否被学校里的同学认为是“学霸”?我是否已经进入我在乎的同学的朋友圈?
成人期(18岁及以后)在这个很长的人生阶段里,一个人需要建立起人生的亲密关系,从爱情到亲情,从友情到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人生社会角色的不断丰富和拓展的体现。
从以上各个阶段来看,人生的前期会发现,在婴、幼儿期和学前期三个阶段,孩子需要依靠父母来获得各项能力的自主感,建立探索世界的主动性;而到了学龄阶段,孩子白天开始长时间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和集体以完成社会适应性;到了青春期,孩子更需要从同伴那里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到了成年,需要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当我们把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串联起来看,除了父母的引导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外,社会交往和同伴的影响将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某些阶段,这股力量对孩子的影响会大过父母的力量,否则孩子无法建立起自我同一感,导致在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遇到瓶颈和问题。
所以,交友不是孩子生命中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孩子自我成长、自我追求和自我优化的必需“标配品,”没有了同伴和友情,孩子的社会人设会坍塌,会找不到融入的集体,会没有归属感。
交友认知陷阱:孩子交友会耽误学习吗?说起交朋友,有的妈妈可能会说,上学不就是为了学习吗?哪有什么闲工夫交朋友?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儿有一天对他的母亲说:“妈妈,我恨你,你让我没有朋友了”。原来,因为孩子刚刚转入一所新学校,老师特意把一个热情的同学调过来,希望帮助男孩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没过多久,两个人果然成了好朋友,没想到妈妈却觉得这样下去孩子的学习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要求老师调座位。可是没过多久,家长又找老师把孩子的座位调回去,因为孩子在失去朋友后,觉得上学都没意思,学习兴趣锐减。
虽然很多妈妈不会像上面这位妈妈那样不支持孩子交朋友,但却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不应花太长的时间来交朋友。这样的想法背后隐藏着一份实实在在的担心和一颗为孩子好的功利心。担心的是孩子交到坏朋友。功利心,是希望孩子交到一个学习比自己好的朋友。有位孩子曾分享在她的同学里,会有家长问自己的孩子,来家里玩儿的某个同学成绩如何,如果答案不尽如人意,妈妈就会说:“你以后少跟他玩儿”。
很显然,家长不希望孩子交到坏朋友,希望孩子跟那些“学霸”做好朋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想法却把孩子交朋友的作用和范围给限制住了。如果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找学习好的孩子做朋友,那是不是会有许多孩子交不到朋友呢?很可能其中也会有你家的孩子啊!所以,找一个学习比自家孩子好的朋友的愿望,是不现实的。
曾经有一位夫妻遇到了一件稀奇事。他们的儿子平时作业拖拉,于是老师委派了一位同班同学来“管教”儿子做作业。这位夫妇对此感到很新奇,因为孩子平时不听爸爸妈妈的安排和劝说,可是这次却非常配合这位小同学的“工作”,学习遇到问题也会向他讨教,更出人意料的这位爸爸还接到了这位小同学的来电,他在电话里很有礼貌的问。“陈先生,小陈同学这两天在家做作业,是不是自觉多了?”这通奶声奶气的电话,把这对夫妻给逗乐了。他们非常开心,自己的孩子找到了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好伙伴。试想想这位能干的同学为何愿意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别人的同学身上?其实对那位同学来说,能够完成老师交给自己的任务是一种荣耀,同时也在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对班级里的贡献。妈妈说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儿子也可以去帮助别人,这些孩子在一起学习的过程就是各自进步。学习好的孩子在练习责任心,在解答问题时就是在复习和巩固学习。
这个小插曲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学习好的同学通常帮助别人,让自己变得更有学习的主动性。而在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孩子,通过与别的同学配对,在学习上变得更有计划和自我驱动力正向激励:为什么孩子需要朋友的肯定?每个人都需要正向反馈,孩子需要一个正向的大环境来认可他的一点点小进步,而同伴的认可,带给孩子的价值和力量远远超过家长的任何物质和口头奖励。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孩子交的朋友越多,他编织的那张友谊“蜘蛛网”上的蜘蛛伙伴就越多,相应的,他从伙伴那里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