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创建时间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客体关系理论由克莱茵创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个时候弗洛伊德还在世。后来的科恩伯格也是沿这条路走的,他现在还在世,被称为心理学界的活化石。这个人与自体心理学的创妈人科胡特差不多同龄,可是科胡特已经去世。
科胡特研究自体心理学的出发点是自恋。
自恋研究
和年,精神病学家、性心理学家艾理士和纳克最先借用Narcissim一词来概括病理性的自恋。《性心理学》,是英国性心理学大师Ellis所著,有很多的汉译版本,其中最早的是潘光旦译本。潘自己是社会学大师,以翻译此书时很是用心,光其的注解就占了此书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潘自己的一些想法。此书中有很大的篇幅来讲有述变态心理学,其中就提到一个裸恋,就是现在所说的露阴癖。这露阴癖就是自恋表现。还有,现在很多人喜欢自拍,然后放到网上去,让人欣赏,也是自恋的表现。还有自慰,也被认为是自恋的表现。Ellis在《性心理学》一书中,用了一节的篇幅,专述自慰。
在精神分析理论里面,自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早期。自恋一词首先出现在弗洛伊德的年的著作中,用以说明同性恋患者的对象选择:他们将他们自己当作性对象,从自恋开始,寻找与他们类似的人,想以母亲爱他们的方式来爱他们自己。年弗洛伊德在《论自恋》(OnNareissism)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自恋,把自恋纳入精神分析领域,引发了对自恋的理论、临床研究。
他发现许多的心理问题,用原先的自我本能与性本能等理论观念,好像已经很难解释这其中的复杂现象,比如说同性恋。还有癔症,有些癔症症状,难以用俄狄浦斯期一些心理机制加以解释,但他发现,却是跟自恋有关。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是从癔症开始的,他关系癔症症状与自恋的关联很自然的事。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这个自恋概念,跟恋态性心理关联,它包含有性心理的自我中心、自我欣赏、自我娱乐、自我陶醉、自我理想化的意思。
自恋的英文单词是Narcissism,这词从古希腊文Narcissus演化而来,里面有个典故。
古希腊有个美男子,名叫Narcissus(那喀索斯)。那喀索斯刚出生时,他的母亲就急于想知道儿子的命运,她跑去恳求先知为儿子占卜。先知说:“这孩子可以活很久,只要他不认识自己。”先知的意思是那喀索斯长得太美,美到令自己也会沉迷,唯一的破解方法是让他无法自我欣赏——即自恋,于是那喀索斯的母亲想尽办法不让儿子看到自己的样子,从小到大从不让他照镜子。
那喀索斯长大后,每个遇到他的人都非常喜欢它。虽然从来没有看到过自己的脸,但他从别人的反应中知道自己一定很美。越是自己无法了解的东西人们的好奇心往往也越强,时刻想知道自己有多美丽的那喀索斯更是这样,他渐渐地长成了一个只关心自己的青年人。终于有一天,那喀索斯在林间的小河边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他感觉简直是百看不厌,从此他常常一个人在河边顾影自怜。
一天,一个名为ECHO的仙女在林中遇见了那喀索斯,她立刻坠入情网,一心追求那喀索斯。而那喀索斯对她却一直不理不睬,冷淡到了极点。这种没有结果的单相思渐渐耗尽了ECHO美丽的生命。临死前,ECHO向维纳斯女神祷告,求她一定要惩罚这个狠心的少年。维纳斯责怪ECHO不珍惜自己,罚她的幽灵栖居于山岩荫僻处,不断复述她听到的最后的声音,以儆戒其他仙女。英文中的ECHO(回声)一词就是这样得来。另外,维纳斯也惩罚了那喀索斯。一天,那喀索斯又在河边看自己美丽的面孔,看着看着他忽然产生了幻觉,发现水中自己的影子变成了一位美丽的仙女。那喀索斯立刻爱上了她,惊喜万分地向她说话,仙女也微启朱唇,可是却听不到她在说什么。那喀索斯伸开双臂想去拥抱仙女,然而手指触到水面,波纹一起,仙女迅速消失了。从此,那喀索斯如痴如醉,日夜守在河边,时时等待仙女再次出现,他却不知道自己狂热爱恋的就是自己的影子。那喀索斯一次次向水中的仙女倾诉自己的情感,终于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入了水中,溺水而死,他的灵魂就化作了湖边的水仙花。水仙花的英语单词narcissus就是用人那喀索斯这个人的名字。
爱上水中自己的倒影,这就是自恋的来源。
Dearborn在他的《手淫问题》的文章里面引用到了一个男孩的生活谈话记录:“每一个人都会手淫——如果去问个人是否手淫,98个会回答是,另外两个则是说谎者。如果我问了一个男孩14次,他还是坚持说没有,我会建议他去看医生,他肯定有问题(LesterW.Dearborn,)。”Kinsey等在年到年间在美国通过对数千人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无论什么年龄段,手淫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行为。Kinsey指出96%的男人和63%的女性至少有过一次通过手淫达到高潮的行为。其中1/4的人在他们有手淫习惯的时候几乎是每周一次。
弗洛伊德认为,从性心理学层面讲,自慰、同性恋等性行为都属于自恋。这种跟性行为有关的自恋,在性心理学里称为自体心理。自慰的术语表达,则是自体性行为。一个人自慰,就是把自己当作性满足对象,就是把性本能投注于自体,所以叫做自体性行为。同性恋也是自恋,同性恋的对象,其实就是自体的外化,因为恋上的是同性,所以同性恋其实就是自恋的外化。
像《小女杜拉的故事》里的个案主人杜拉,她对父亲欲望的指向,其实就是自恋,因为她已内化父母,认同父母。
还有一些性变态,像是窥阴癖、露阴癖,都是自恋的表现。窥阴癖,表现上是看别人,其实是看自己。他把自己的恋态性心理投射到别人身上,再去看别人,就等于看自己——自我欣赏、自我娱乐、自我陶醉。露阴癖,则是给别人看,其实也是自我欣赏,因为他觉得自己好看,把这样自我欣赏的变态性心理投射到别人身上,让别人看。所以说,无论是窥阴癖,还是露阴癖,都是自恋的表现。
窥阴癖和露阴癖可以相互转换,这转换的中间状态就是自恋。也就是说,这两种变态性心理表现,是通过自恋联结,并相互转化的:先看别人,再让别人看自己,其实都是自我欣赏,自己看自己。
还有施虐狂与受虐狂,也是自恋。施虐狂,以攻击别人开始,把别人当作施虐对象,然后通过转换,把攻击矛头对准自己,变成了自虐。但自虐不太方便去做,那不把行为交给别人,让别人对自己实施攻击,这样一来,施虐就转换成受虐了。这样的变态性心理也是自恋,因为在施虐行为展开过程中,能有征服、占有,还有自我快乐的感受,因而值得自我欣赏,算作自恋。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尚未出生,还在母亲子宫里时,自体与客体融合,婴儿在那里自得其乐,这也是自恋,那个时候就自恋了。
婴儿出生后,自我开始成长,慢慢地跟外界形成联系,继而出现客体,跟母亲形成联结,建立起最早的客体关系。这个时候,会把力比多从自体身上转移到客体身上。然后会把自恋转移到客体身上。基于这样的理论模型,弗洛伊德把自恋分为“原发自恋”和“继发自恋”。原发自恋是指力比多投注于自身,这是新生儿的自恋特征,比如吸吮手指、性自慰等,通过自体刺激而获得快乐,不与他人形成人际互动关系。弗洛伊德把投注于自身的力比多,称为自我本能、自我力比多、自恋力比多。在后续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力比多逐渐地离开自身,投向母亲的乳房等外部对象物。弗洛伊德把此方式投注的力比多,称为性本能。以性本能联结的情感关系,则是对象受。如果力比多外部投注时受到挫折,比如说母亲没有及时喂奶,让婴儿挨饿,甚至忽视或虐待,力比多会重新返回自身,就叫做“继发性自恋”。原发性自恋,是正常的;而继发性自恋,是不正常的,所以也称病态自恋。这是弗洛伊德对于“自恋的动力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所有正常爱的关系中,都包含有自恋的因素。这里面有健康的自恋与病态的自恋,或者说正常的与异性的自恋。
在幼年持续得到足够母爱的孩子,长大后会对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并敢于承认缺点和不足,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们心中充满理想,同时又能够立足眼前、脚踏实地,勇于进取。这样的自恋,属于健康自恋。
而曾经一度体验到母爱,很快又失去母爱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们渴望别人的爱,永不满足地寻求着他人的赞美,却不敢相信别人真的会爱他。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证明自己是可爱的。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们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不能承受小的挫折和失败。他们给自己树立极高的理想,而这样的理想往往是任何人都难以实现的。这样的自恋,算是病态的自恋。
如何区别正常与异常不太可能有一个定量的尺度。在这些正常爱的关系中,特别是年青人的爱情,总包含着对爱的客体过高的评价,甚至也包含着将旧的自身印象投射到爱的客体上,但是这种爱的关系区别于病态的自恋在于:正常爱的关系中,虽也有将自我理想投射到对方身上,但能意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比方说:如果送一份礼物给对方,其原始的目的是让对方作为一个不同于你的人感到快乐,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好的评价。再比方:如将一个正常客体爱关系中的人置于新的环境中,他或她会为失去了他或她所爱的人,他或她有价值的一切,而感到较长时期的孤独。他或她不可能在保持着对老客体的思念中,很快地与完全不同于老客体的新客体建立亲密关系。
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本来是比较外向的,人际交往也蛮好的。谈了一场恋爱,失恋了,受到伤害,很失落,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跟人接触,自顾自,这就是继发性自恋,也即病态自恋。
成年人的自恋通常是继发性自恋,是病理性自恋。弗洛伊德强调能量守恒,力比多是能量,如果投注给自己,就没有相应的能量给别人了,一个自恋的人,会把能量投注给自己,所以,自恋的人是不会爱别人的,因为他没有能力爱别人。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