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从六个月前后,就要开始添加辅食。
如果家有老人,这时候老人就开始张罗,如何做辅食,怎样喂辅食。他们早就热切地盼着,等不及这一天的到来。
给婴儿喂饭,似乎是个天经地义的过程。谁让他们还不会吃饭呢,为了让婴儿“长身体”,老人们使出十八般武艺,一定要给孩子喂到吃不下,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家什。
几个星期后,孩子的妈妈爸爸,找到医生,忧心忡忡,说孩子过了半岁,就不怎么长了,问,有什么问题?
那么,让我们看看,一个婴儿,为什么要吃饭,可以怎样吃。
一、哺乳
人类是哺乳动物。婴儿有一个阶段是靠吃奶生存和生长的,但长大后就得吃其他食物。
出生后多长时间,属于吃奶这个阶段呢?
医院的医生,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医生,多半会严肃地讲,一岁以前吃奶,一岁以后,就要吃饭了。他们的知识结构,是以年龄,和平均数来划分阶段的。
但是,假如不巧,你碰上个治其它动物的医生,而且正巧心血来潮,想要跨界玩一把,也来凑热闹的话,他可能会颁开婴儿的嘴,认真滴数一数,里面有几颗牙。开玩笑了,每个父母都不会允许兽医来自己孩子身上瞎折腾的。
我也喜欢数牙齿,我不是兽医。一岁的孩子,牙齿数量,变异很大。有些孩子都已经有十几颗牙了,另一些人的第一枚牙才刚露头。
我知道,除非乳牙基本上长出来,有了切牙和臼齿,并且,相应的口腔功能,都已经得到充分的练习和建立——否则就不能离开吃奶。
这个阶段,奶以外的其它的食物吃得太多,很可能会出现吸收不良,以及由于吸收不良所导致的一系列后续问题。我们的文化中,传统的中医,把这个过程称作“积滞”。祖先们,把我们从摄取食物、咀嚼吞咽、消化吸收、排泄等行为过程,体内的营养平衡过程,与之相关的情绪感受,判断选择过程,统称为“脾”的功能。没有牙齿,不能咀嚼,还不知道如何认识和选择食物的婴儿,自然就归于脾胃功能不足的人类。
二、辅食
既然吃奶就可以保证营养了,吃饭还会积食,那为什么还要吃辅食?你是不是忽悠人!
不忽悠你。人类的婴儿期实在太漫长,从长出第一枚牙齿,到乳牙长全,几乎要经历漫长的两年。似乎在地球上的物种里,人类的哺乳期可能是最长的。
假如全部的乳牙,能够一次性的长出来,就像装修房子,合同工期三个月,不要两年好不好?让孩子天生就具备咀嚼的本领,生下来不久就吃饭好不好?
这个真没办法。人就是得用两年来慢慢长出牙齿,这个过程,一边吃奶,同时还得练习使用牙齿对付各种食物。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作“转食期”,当转食期的工作完成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哺乳季节结束了。
所谓辅食,在我们目前的营养供给,和生活方式之下,大致上就是用来练牙齿,练手用的,不必过多考虑辅食的营养作用。多了,就可能是身体的负担。
三、喂饭是为了孩子?
对于没有能力自己完成摄取食物过程的个体来说,似乎喂食,是一个有效的帮助途径。这种情况,基本上,就是两类人,一类是婴儿,另一类,是患病后的患者。
适当的帮助,有利于婴儿或者患者获得营养,顺利成长或康复。
但是这个帮助的度,如何理解与把握,是个关乎悟性的事情,或者说,是门艺术。
婴儿如果要发展出吃饭的能力,从运动能力上,要经历两个方面的发展过程。第一,是口腔功能需要有机会得到锻炼和发展,要随着乳牙萌生的过程,练习使用这些装备。第二,是手功能的进步,逐渐学会以自己的双手摄取食物,练习使用餐具进食。从认知方面,那就是逐渐熟悉母乳以外的各种食物,逐渐习惯这些食物,并且在进食过程中体会不足与过度这两极之间的感受,从而建立对食物的判断与选择能力。这些功能的建立过程,就是我们提供辅食的意义所在。
道理如此,但如果我们观察一下中国城市家庭的婴儿,经历的辅食过程,就会看到,喂食的人,几乎不太愿意给孩子这些方面的发展机会。不准孩子用手抓取食物,不让婴儿抢夺餐具,尤其是老人喂食,那个过程和行为方式,是相当的愉悦啊!几乎每个给孩子喂食的老人,眼中都会闪着激动的光亮,平时可能行动都有些老态迟缓的人,这时候无一例外地,眼明手快。一勺食物递进孩子口中,下一勺可能就立刻跟上,几乎不会给食物在婴儿口腔中停留的机会。然后嘛……不管是哄着喂,抓着喂,追着喂,不管婴儿用任何方式拒绝和反抗,反正最后是一定要把自己预设的饭量都填进孩子胃里才行。不仅如此,喂饭的人常常以一种幼儿式的幼稚和纠缠,逼着婴儿再“多一口”……这种预设的饭量和“多一口”导致的过饱不适,剥夺了婴儿对食量的感受,和进食所带来的愉悦感。
可惜了这些食物。假如一个孩子到两岁还没有学会自己使用餐具进食,不能熟练地咀嚼和吞咽各类食物,那么,这漫长的辅食过程,就算是浪费了。
不仅仅是浪费。如果正向的功能不能建立的话,除了浪费,还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是每个家庭的主观意愿都不希望发生的,但是,实际上我们都在前赴后继地,制造这些结果。
糟糕的是,我们喂饭,还有个我们不愿意承认的动机,这个动机,就是我们会利用给婴儿喂食的过程,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快感。人们说,人人都是自私的,所以我们还是坦然承认这一条吧,我们其实是热衷于要在婴儿身上过一把喂食的瘾。
四、喂食的副作用
喂食有哪些副作用呢?
1)伤食积滞,所导致的消化症状;营养吸收不良,也就是疳积,影响到身体的生长和发育。并且,凡是被过度喂食的孩子,几乎都疾病不断。
2)婴儿无法建立主动的进食能力,无论是咀嚼固体食物的能力,还是用自己的双手,使用餐具。这个敏感阶段,从半岁以后,到两岁以前,持续大约一年左右。错过这个阶段,以后孩子对喂食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
3)心理问题。婴儿无法获得进食过程中丰富的感受,难以体验进食所带来的愉悦感,无法对食量的“不足、适度和过度”形成判断力。被过度喂食的孩子,都会经历反抗喂食的阶段。这种反抗,会被喂食的成年人粗暴地贴上“不乖”的标签,并且想方设法压制。最终,这个孩子就被训练成为一个厌食者。
五、疳积
我们属于必须咀嚼进食的物种。我们和其他物种不同。爬行类的物种,类似龟、蛇、鳄鱼;恒温动物中,例如会飞的鸟类,都是直接吞咽食物的,这些生物的消化机制与我们不同。如果我们像鸟,像鳄鱼一样进食,那我们会生病。这就是中医讲的“疳积”。“中国式的西医”们,不太懂得这个,许多人不懂的时候,宁愿选择不相信。中国的中医们,学的用的就是这个,但要问为什么,不少人也说不太清楚。
我不是中医,也不太懂。但是,我想学习。又想学习,又要偷懒。人总想偷懒,我也一样。所以我用懒办法,找百度。
以下文字来自百度百科:
“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疳症是指由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相当于营养障碍的慢性疾病。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的说法。”
“疳证,中医病名。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营养不良。
“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恣食肥甘厚腻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指病见气液干涸,形体干瘪消瘦为临床特征。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机和症状。由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阴竭阳脱,卒然而亡。故前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反复读来,体会到两条,一是,疳积的发生,“积滞”在先,“疳”在后。其二是,疳证的关键是“气液耗伤”这个环节。这个环节出现之后,会导致营养和生长发育受影响,形体日渐消瘦。
那我就琢磨琢磨这个“气液耗伤”是怎么来的。
六、口腔咀嚼与消化吸收
口腔的咀嚼功能,目的是研磨食物,使其颗粒度减小,尽可能成为糊状,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中学化学的内容,化学反应,或者燃烧,影响反应效率的因素之一,是反应物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越易于发生反应或者燃烧,表面积小,则相反。颗粒越细,相对表面积越大,颗粒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表面积小的反应条件,常常导致反应,或者燃烧不完全。
假如我们的食物都以块状吞入胃中,这个消化的过程,和吸收的过程,就可能不完全。不完全的吸收,不仅仅是吸收不全面的问题。残留的营养物质,会继续分解,引发后续的过程。可能就是这个后续过程,导致了“气液耗伤”。
七、肠腔内渗透压的变化
一旦对疳积这个词的基本概念有一点了解,我的跳跃式思维,就立刻回到了我既往学过的知识中。化学中有个概念,叫做“渗透压”。让我再次百度一下: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的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即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好吧,现在,我们知道了,渗透压取决于溶质微粒的量,或者说,单位体积溶液中的分子数量。
人体生物组织,都属于半透膜。通常半透膜两侧的渗透压应当是平衡的。既然如此,如果考虑肠道的特点,肠道内容物的渗透压水平变化,是会影响到我们的生理功能的。假如肠腔内的渗透压过高,那就有可能出现肠道内容物从身体中抽走水与电解质,以及其他成分的可能。
当小肠内有许多未被充分吸收的营养物质时,这些物质会向前进入结肠。不仅仅是简单地进入,这些食物已经与小肠中的消化液、消化酶结合,会在结肠中继续分解。同时,结肠中大量的肠道微生物正在等候着,参与这一场盛宴。于是,过剩的营养,在结肠中大量分解腐化。
什么是分解?就是大颗粒分解为小颗粒,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随着分解过程的进展,结肠内的颗粒数量在增加,导致渗透压环境在持续变化。随着分子或微粒数量的增加,结肠肠腔内的渗透压升高了。当渗透压高于我们血浆的渗透压时,结肠中的粪便,就开始抽取我们的体液,把身体里的水、电解质、甚至葡萄糖、氨基酸……,抽到大肠里去!最后,身体中最精华的体液,就被送进了马桶。
这是疳证中“气液耗伤”的开始。只是开始。后面会发生什么?
八、身心的受损
当体液快速被抽入肠道时,身体会出现体液损耗。这种损耗,可以快,也可以慢。
损耗体液之后的效果是怎样的?
这种效果,有些类似快速,或者持续出汗造成的体液损失,总之,身体干涸了。
如果这种损耗的发展速度快,孩子可能一顿不合适的饭之后,就可能发烧,像天热中暑那样发烧。
发展得慢呢?会逐渐地,慢慢地,出现一系列的体液不足的征像,包括唾液开始粘稠,流涎,胃液分泌不足导致食欲减退,尿少,大便黏稠或者干结。如果呼吸道的表面也开始干燥或者布满胶水一样的粘液,那就意味着呼吸道的清洁能力将会受损,对呼吸道感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
甚至不仅是清洁能力受损,这些粘液,如同胶水一般的粘液,甚至可以起到收集空气中的微生物的作用,变成了疾病的共谋。
可以预料,很快,这个孩子就会反复出现呼吸道的感染。
持续的疳积,导致孩子反复生病,和营养不良。
不仅身体。被逼着喂饭的孩子,对食物无法建立愉悦的关系。他们的意识和情绪会逐渐发生分裂,用我们成年人的话来描述,那就是“我知道我需要食物,但吃饭让我痛苦。我恨吃饭”。“饿肚子,我会难受。吃饭,我也会难受,而且可能更难受。我宁愿多饿一会儿,也许习惯了就不那么难受了。”
都是被逼出来的。
九、填鸭式喂养,有违儿童权利
饲养鸭子,有填鸭的方法,目的是人工催肥以供食用。更有肥肝的生产,那个鸭肝在填喂之后,可以增长到正常肝脏大小的数十倍。不知道这个巨大的肝脏,究竟功能如何。
我们都不会用这种方式喂孩子。我们用我们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喂。最终的结果,总是喂出问题,喂出麻烦。
其实,没有正确的喂饭方式。最好的辅食过程,是提供食物,但,绝对不喂!让你的孩子,自己体会这个食物,以自己的手去获得,以自己的舌头和牙齿去嚼碎食物!
不要给这些孩子以鸭子的待遇。让他们的待遇不低于你家的宠物狗,宠物猫。
在地球上其他的一些文化中,在某些国家的法律中,强制喂食可能是个对儿童侵权的行为,严重的可能会涉嫌虐待。儿童也有自己的权利。
这个权利,就是儿童有权基于自身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学习自己吃饭的权利。
只有这样,你才会获得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白癜风光疗对人体有害吗引起白癜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