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童年失忆症”,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为何婴儿时期的记忆是如此难以保留呢?今天跟着小多来一探究竟吧~
很多人都认为,从我们出生的时候记忆就形成了,甚至可能更早。事实上,你们错了!小孩并没有形成永久记忆。而唯有形成永久记忆,他们成年之后才能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
我们直到4-7岁,才会开始拥有半永久性记忆。我们通常能记忆那些发生在4岁到7岁之间的重要事情。但在4岁前,什么都记不住。事实上,在一次实验中,研究者告诉那些4到7岁之间的小孩子一些他们两岁前的确干过或说过的事情,但是所有的孩子都不记得他们曾干过或说过,有的还否认说是别人干的。
弗洛伊德说,是我们抑制着儿童时最早期的记忆,因为在这期间的记忆都充满了关于性心理的内容。看到这些,小多只想说——弗洛伊德还说,那些令人烦扰的内容,即使是成年人也无法驾驭(终于知道弗洛伊德为什么“美”名远扬了)。但到了今天,那个理论已经没有说服力了。然而最近,新的理论诞生了,这些理论力求彻底地解释神秘的儿时记忆丧失现象。第一种理论是,婴儿时期还不会情景记忆。你在记忆一些比较复杂的东西的时候,是不是需要一些可触摸的细节辅助,才能记得更清楚呢?这就是情景记忆。负责情景记忆的部位要到二十岁才发育完全。情景记忆就是真实事件的记忆,能够记忆发生了何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发生的大概时间。这是后来大脑才能掌握的能力。在婴儿时期,我们不能赋予这些事物以情感,对时间、地点也没有什么概念,所以这些事物就不能转化为真实的事件,于是这些事情就难以回忆了。第二种理论是,婴儿还不具备完善的语言能力。因为婴儿很多语言都不会,所以他还不能用词语来指代记忆。比如说,想起搬家的那一天,你很可能会回想起那天与众不同的方方面面,比如房子有六扇窗户和一道蓝色的门,而且你是坐着一辆红色小车来到新家的。如果将婴儿代入这一模一样的情景中来,他却无法形容这个事情,因为婴儿不知道门和窗是个什么东西,更不用说如何描述了。婴儿不能把语言和记忆联系起来,而成人则一刻不停的在脑中形成这些联系。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把语言和记忆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大脑更高效的整理和储存记忆。所以,要是我们能用语言来描述一样东西或一件事,那么大脑就更有可能好多年都不会忘记。第三种理论是,婴儿大脑生成新细胞的速度过快,大量旧细胞被取代。在一次实验中,科学家控制着老鼠大脑生成新细胞的速度,他们发现,当放慢老鼠生成新细胞的速度时,老鼠就能形成更稳固更清晰的记忆,并且能够更容易得回忆起事情。但是,难道不是反过来的吗?难道不是大脑细胞生长快的老鼠能回忆起更多的事物吗?正如电脑硬盘,大脑有些有限的存储空间,留给脑细胞的位置也是有限的,所以大脑储存新记忆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要是没有剩下的空间,就得要覆盖旧记忆。所以,如果出现新脑细胞,而且没有多余空位的话,大脑就会筛选出没用的、可被遗忘的记忆,并将它们删除。以此来为新记忆腾出空间。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为什么相对于大人,婴儿的记忆更少呢?第一,婴儿没有语言能力,也不会情景记忆。因而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他无法通过识记对头脑中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其次,儿时的大脑正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着,那时候的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速度比任何时候都要快,这就需要大脑腾出更多的空间,留给新的记忆和学到的能力。
今天讲的这个道理呢,其实是想告诉宝爸宝妈,每个人都是从婴儿时期过来的,但是很可惜,成年的我们不仅忘记了那些儿时的记忆,忘记了那时的敏感、不安、焦虑和旺盛的探索欲,而且,我们还忘记了婴幼儿的感知能力也是一步步培养的,如今当我们成年了,再回过头来看这一切,都显得如此不足为奇。
如何能指望成年人理解婴儿呢?成年人有时根本无法理解哭闹的缘由,抓不住小宝宝的心理需求。比如,把宝宝的玩具送给其他小朋友时,妈妈不仅不能理解他的哭闹,反而还会责备他不肯跟别人分享,她哪里会知道这个玩具的重要性呢,它曾帮小主人攻城略地,夺得了数十场胜利的战役呢。
所以,我们要多尝试着从宝宝的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宝宝,小多以后还会发一些婴幼儿心理类的文章,欢迎大家跟小多一起学习进步~
印刷机连云港编织袋印刷机全自动缝印刷一印刷机连云港编织袋印刷机全自动缝印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