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添了宝宝,喜悦忙碌之余想到婴儿养育问题。对于这个问题,30年前女儿出生时就曾感困惑,因为当时可借鉴的婴儿养育方式基本就是上辈的言传身教和同辈的相互交流,至于是否科学,无暇求证。如今升级当了姥姥,心想这回可不能再稀里糊涂了,刚好这学期的选修课也涉及这方面内容,于是埋下头来系统学习了相关知识,查阅了大量资料,形成了对婴儿养育的全新认识。很高兴在此与大家分享。
对婴儿期的再认识
婴儿期通常是指0~3岁。它是人个体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最迅速也是最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婴儿心理的进步尤其明显,其心理发展水平和质量对于整个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长远的影响。
国内外对婴儿的生理、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均有大量研究。针对婴儿的心理发展“关键期”,普遍认为:
出生后8~9个月,是婴儿分辨大小的关键期;
10~11个月,是婴儿理解语言的关键期,这时虽然婴儿尚不会说话,但已开始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能按成人的某些要求去做,如说“再见”,婴儿就会摆手;
1~1岁半,是口头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也有研究认为,1~3岁时,有一个“准备听声期”,只有在此时期内语音认知能力才能发展,此为孩子言语发展的印刻关键期;
2~3岁,是计数力开始发展的关键期;
2岁半~3岁,是开始学习自我约束、学习掌握各种规矩的关键期;
3岁起,是发展音乐能力的关键期,直至5岁;
3岁起,也是学习外语能力的关键期,直至8岁。
上述为一般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
现从婴儿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言语发展、气质以及情绪的社会化发展五个方面作进一步说明。
对婴儿期的再认识之一:
婴儿的生理发展
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
1、对婴儿大脑功能发展的认识
·婴儿的大脑形态发展
脑重。婴儿大脑从胚胎时期开始发育,出生时大脑重量是成人脑重的5%,3岁时接近成人脑重,此后发育变慢,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头围。婴儿刚出生时头围34厘米左右,约为成人头围的60%,2岁时达到48厘米左右,约为成人头围的86%。此后增长速度变慢。
大脑皮质。婴儿脑的基本结构在胎儿6或7个月时就已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皮质细胞迅速发展。到2岁时,脑及其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已基本类似于成人大脑。
婴儿脑的形态发展,为其脑功能的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并促进其整个心理的发展。
·婴儿的大脑功能发展
脑电。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5~12个月,外部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发生变化;12~36个月,婴儿脑电活动逐渐成熟。
皮质中枢。大脑皮质中枢主要包括躯干运动、躯干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内脏活动、语言等重要中枢。婴儿刚出生时,大脑两半球及其皮质尚不能正常发挥功能,之后,脑干迅速发展。随着皮质的发展,婴儿的高级智力活动进一步发展。
大脑单侧化。对于多数右利手婴儿来说,其语言功能逐渐定位于左半球的过程,就是一种单侧化进程。在新生儿阶段大脑便呈现出单侧化倾向。之后,随着婴儿大脑逐步发育成熟,这种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的差异。
·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婴儿大脑的可塑性。研究显示,在婴儿出生最初几个月,其大量的神经细胞会迁移至大脑额叶,当婴儿与外界互动时,神经元连接在一起,形成控制学习、记忆和社会行为的神经环路,它使得婴儿大脑在早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有学者对个0~3岁婴儿跟踪调查,发现早期进行高质量教育比未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婴儿,智商平均高出17%左右。这说明婴儿期大脑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先天决定,在后天环境的作用下,也可以发生改变。早期(包括胎儿期)摄入的营养是否充足,也是影响婴儿脑细胞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婴儿大脑的修复性。研究发现,5岁以前,大脑任何一侧半球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的丧失,因为语言中枢可以很快移向另一侧半球,以克服言语障碍。
2、婴儿的生理过程发展
由于婴儿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高、体重或其他生理发展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不能仅凭婴儿某一时期某一方面发展过早或过晚,就认定婴儿发育异常。婴儿各方面的发展正常值大致是:
体重:足月婴儿体重的正常范围为~克,到5个月时婴儿体重增加1倍,12个月时增加2倍,此后速度放慢,到30个月时达到出生时体重的4倍。
身高:足月新生儿身高约为50厘米,一般来说,第一年增长约25厘米,第二年增长约10厘米,此后逐渐放缓。
胸围:婴儿刚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到18个月时超过头围,此后缓慢增长。
牙齿和骨骼:婴儿乳牙在出生后6~9个月开始生长,2岁半左右乳牙全部长出。婴儿刚出生时,腕骨为软骨,12个月时婴儿腕骨已发育出头状骨和钩状骨,并逐渐骨化;36个月时长出三角骨。
3、婴儿的动作发展
婴儿的动作发展主要包括行走(粗大运动)动作的发展和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两个方面。
行走(粗大运动)动作的发展。粗大运动是指婴儿全身大肌肉活动的大运动动作,如抬头、翻身、站、蹲、走、跑、跳、投掷、攀爬等。婴儿大动作发展的常模年龄顺序如下:
1个月~1个半月,俯卧抬头稍起;
3~4个月,俯卧抬头自如、头部转动自如;
4~5个月,仰卧翻身,扶坐竖直,扶腋下站立;
5~6个半月,独坐前倾,独坐;
7个月,扶双手站;
9~10个月,独立能爬,从卧位坐起,扶一手站,扶双手走;
11~12个月,扶物能蹲,扶一手走,独站片刻;
13~14个月,独走几步,自己能蹲;
16个月,会跑但不稳;
17个月,会踢球;
19个月,双手扶栏上下楼,跑能控制;
20个月,自己上下矮床;
23个月,一手扶栏上下楼;
26个月,双脚跳;
29个月,手臂举起投掷;
30个月,跳远;
33个月,独脚站。
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手部动作属于小型肌肉群的精细运动,包括抓握、划线图、撕折纸、捡捏、搭摆、翻书、用勺筷、端拿等。婴儿精细动作发展的常模年龄顺序如下:
1个月,握住拨浪鼓一会儿即掉;
2个半月,玩手;
4个半月,能抓住胸前玩具;
5~6个月,自己抱住奶瓶,将奶瓶的奶嘴放入口中;
6~7个月,传递(倒手),拿起玩具,拇指和他指抓握;
8~9个月,拇指和食指能捏起头发、纸屑,撕纸;
10个月,拾取东西;
12个月,把小球放入瓶中,搭积木2~4块;
13个月,摇拨浪鼓;
17个月,双手端碗;
20个月,搭积木5~7块;
27个月,一手端碗;
28个月,穿串珠,翻书一次一页,用积木搭桥等;
31~34个月,折纸长方形、正方形。
婴儿上述动作如早于常模年龄,为成熟早期或中期;晚于常模年龄,为成熟晚期。常模年龄是指心理测验的一种常模,它代表某一年龄和年龄组的测验标准成绩。各年龄和年龄组的测验成绩呈常态分布,故取均数和标准差作为该年龄或年龄组的常模。
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获得对环境的最初知识。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其动作的发展反映出心理发展的水平。婴儿动作发展能够促进空间认知发展,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等动作的发展有助于婴儿空间认知的发展。婴儿动作发展能够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动作能力的发展促使婴儿与周围人的交往逐渐从被动变主动。
4、促进婴儿生理发展的常见方式
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成长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它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供给婴儿身体热量,满足婴儿脑部发育,有效预防及保护婴儿免于感染及慢性病的发生,抑制肠道病菌增生和帮助消化。此外,哺乳时母婴的亲密接触可刺激婴儿脑部及心智发育。
抚触。研究显示,抚触对新生儿的体格发育指标有明显优势,在新生儿精细动作、大运动、智力发育等方面也存在优势。婴儿出生后两三天即可开始进行抚触。之后,抚触加保健操效果更佳。
游泳。游泳可以促进婴儿大脑神经系统发育,提高身体协调性,增强肺活量。儿科医生建议婴儿从6个月后开始游泳;中国水孩子水育早教研究院建议婴儿从4个月开始游泳,但不建议到公共水域,父母可在家中帮助婴儿做一些亲水练习,包括在脸上淋水刺激婴儿的闭气能力练习。
(未完待续)
上一篇:“懒娃”小芒果
往期文章:宝妈映雪
樱范儿开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