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婴儿期,型塑完整人格

婴儿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和父母发生情感的联系呢?有些人推测,婴儿还在子宫内的时候,就已经对母亲的紧张或平静状态有所反应;另一些人则认为当婴儿一出生,家长开始喂食、摇抱和安抚他时,就立刻产生了这种联系。还有人主张,这个神奇时刻将发生在婴儿出生几周后,当他首度向爸妈展露衷心微笑时,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当婴儿三个月大左右大多数父母都会同意,要到婴儿三个月大左右,当他开始对面对面的社交互动表现出兴趣时,事情才真的变得好玩起来。发展心理学家形容婴儿的眼睛会在这个时期开始「发亮」,意指婴儿似乎是首度会确实地看见并凝视父母。即使只有三个月大,他已经开始藉由观察与模仿,学习许多解读与表达情绪的方法。这意味着父母只要善加回应与,甚至可以在这么早的阶段,就开始对婴儿积极地实施情绪辅导。

藉由观察和模仿,开启情感交流开关研究显示,在这些早期的情绪信息交换过程中,家长通常会努力地吸引并维持婴儿的注意力。例如,父母常采用一种被形容为「妈妈语」(虽然父亲也同样能流利地说出这种语言)的说话方式。这是一种高亢、缓慢而重复的说话语调,还要搭配上夸张的脸部表情。虽然这种「babytalk」似乎滑稽又夸张,但父母却大有理由使用它—因为它很管用!当婴儿听到或看到父母用这种方式说话,通常都会变得更活泼、也会对父母更注意。大多数的父母也会轮流做着各种表情,和婴儿展开面对面的非语言「对话」。例如,母亲扬起眉毛时,婴儿也跟着扬眉;婴儿若是吐舌头,母亲也学着做。当一方发出咕咕、咿唔的声音,另一方也用相同的音调或节奏回应。婴儿很容易被这种模仿游戏所吸引,尤其是父母如果用另一种方式来模仿婴儿原本的动作。例如,婴儿如果把某个嘎嘎响的玩具朝地上敲了三下,而母亲则是用自己的声音来重复刚才婴儿敲打的节奏,孩子就会变得很入迷。这些模仿式的对话很重要,因为这告诉了婴儿,父母正在注意他、并且对他的感觉做出回应。这是婴儿第一次觉得被别人了解的体验、也是情感交流的开端。许多针对母亲及其三个月大婴儿所做的实验研究,都强调婴儿在情感沟通上拥有丰富的资源与潜能。在一个称为「扑克脸游戏」的实验中,研究者爱德华.楚尼克(EdwardTronick)要求母亲看着自己的婴儿,但是要抑制住平常逗婴儿玩时爱做脸部表情的冲动。面对母亲这种不寻常的「没有反应」,婴儿屡次想要试着开启「对话」,而白费力气地做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脸部表情。研究者观察到婴儿在最后放弃之前,平均会试过四种不同的策略。在另一项研究父母的忧郁对三个月大婴儿有何影响的实验里,楚尼克则要求母亲要在婴儿面前假装有点难过或沮丧。就算母亲的表情只呈现出略微的差异,却对婴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们的情绪也会变得比较消极、退缩、疏于回应。这些研究结果均显示,即使才三个月大,婴儿已经期盼父母能给予他们情感上的照顾与回应。这些研究很生动地描绘出婴儿在亲子关系中并非扮演被动的角色。相反地,他们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得非常主动、积极。他们要寻找刺激、乐趣,并且与父母建立情感联系。当父母长时间没有反应、或只以消极方式回应时,婴儿又会怎么样呢?研究者蒂芬妮.菲尔德(TiffanyField)曾对忧郁的母亲和她们的孩子进行研究,而发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结果:忧郁母亲的婴儿可能会模仿母亲的伤心、无力、冷淡、愤怒与烦躁。假如母亲的忧郁情绪持续一年以上,婴孩的成长与发展也会开始出现持续性的迟缓现象。根据菲尔德的研究,在婴儿三个月至六个月大时,母亲的忧郁似乎对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具影响力。菲尔德曾和同事比较过两组两个月大的婴儿—一组有忧郁的母亲、另一组则没有,结果发现两组的差别不大;但是当她们观察六个月大的婴儿时,则发现有忧郁母亲的婴儿比较没有声音方面的表达行为,而且神经系统功能测试的得分也较低。母亲的忧郁状态甚至会左右婴儿的大脑,判定某个情绪事件为负面或正面体验的处理过程。科学家可以藉由人们在出现不同情绪反应时所呈现的脑波图,来做出这样的定论—因为负面反应和正面反应是各自在大脑的不同区域里运作处理。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者杰拉汀.道生(GeraldineDawson)利用这种科技暗中监测婴儿看着肥皂泡飘浮升起的反应;而令人惊讶的是,忧郁母亲的婴儿对于这个十分「中性」的事件,却呈现出负面的情绪反应。虽然这些研究呈现了令人不安的结果,但希望还是存在的。菲尔德的后续研究即发现,忧郁母亲的婴儿在和托儿所的老师和不忧郁的父亲接触之后,表现就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相对的效应,也再次证明成年照顾者对年幼孩子的情绪发展,可以发挥强大的影响力。

学习调节因情绪引发的生理亢奋当婴儿学着解读并模仿来自父母的情绪暗示时,他们也正在努力追求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成果:学会调节那些因社交与情感互动所引发的生理反应。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会在和他人积极互动时,以反覆的投入与抽离模式来完成这项学习。他们可能前一分钟还对某人十分注意、对游戏也很有反应;但在下一分钟就别过头去,忽视大人用玩具和儿语来重新吸引他们注意的举动。虽然父母有时候会对孩子这种明显的善变行为感到疑惑不解,但有迹象显示,婴儿会有这种抽离的举动其来有自。他可能正感觉到心跳加速,并且体验到一种快要失控的生理亢奋状态。他就像在大卖场抢购的顾客,在听到「今日特价品」最后的抢购时间宣告结束后,正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而急需休息。因此,他移开目光、别过头去,尽可能避免进一步接触。这个婴儿正在试着学习平静下来。没有照顾婴儿经验的人可能不知道婴儿需要一些「冷静时间」,所以继续试着以玩具、儿语和推摇来刺激婴儿。当然,他是无力的俘虏,他无法请求专横的玩伴住手;他无法去另一个房间;他甚至未能有身体的协调性和力量将头埋藏在毛毯下。因此,他必须仰赖自己最持久、最有效的防卫工具—哭喊。这一类家长与婴儿之间「不协调」的例子相当普遍。一些研究者估计,家长大约有七成的时间,都无法解读婴儿的暗示!不过别担心,婴儿期对父母与婴儿来说,都是一个充满尝试与犯错的特殊阶段。只要父母对婴儿保持敏锐的感受力,情绪沟通就会逐渐改善,而失误也会越来越少。对于要实施情绪辅导的父母,我的建议是要关切婴儿的情绪并加以回应。假如婴儿在一段互动后,突然对嬉戏似乎不感兴趣,就给他一些安静的时间。假如婴儿被众人又摇又哄之后(象是在家庭聚会上)变得很烦躁,就偶尔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房间,让他可以从这一切刺激中稳定下来。假如婴儿变得太过激动而无法自己平静下来时,尽你所能去安抚他。当父母和婴儿在寻找最能安抚婴儿本身性情的策略时,也同样是一个尝试与犯错的过程。不过,常见的技巧包括:将灯光调暗、摇哄婴儿、轻声说话、或抱着他走一走,让他感觉到你们俩正以轻柔、有节奏的方式一起走动。有父母指出,轻音乐和催眠曲、温柔的按摩或是微微的轻拍也很有用;甚至是「背景噪音」,如洗碗机运转的声响、或未调准频道的收音机所发出的轻柔杂音,对一些婴儿似乎都有安抚的作用。研究告诉我们,对婴儿情绪很敏感的父母──例如那些知道婴儿何时需要从高度刺激的活动中移转到较安静环境的父母,比较能够有效地提升子女的情绪智商。这种情绪辅导型的教养作风,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去体验如何从高度刺激的状态回复至较平静的情绪。也就是说,这些父母能帮助孩子学习自我慰藉、调节生理状态。

家长以安抚的方式来对待烦躁的婴儿,也等于教给了他们一些重要的课程。第一:婴儿学习到他们的强烈负面情绪会对外界产生影响—亦即他们哭喊,父母就会有反应。第二:婴儿学习到他们在经历强烈的情绪后,有可能会受到安抚。在这个年纪,大部分的慰藉乃是来自父母,但随着婴儿成长,他将内化父母对他的教导,并学习自我安抚—这是情绪健康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提供刺激,与孩子建立积极互动同样地,婴儿的生活中也需要许多的刺激,好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先激动、后平静的过程。而如同我们在第七堂课所探究的,通常父亲会和婴儿一起玩的激烈体能游戏,也会提供给孩子这类重要的经验。我也鼓励家长发明或进行一些游戏,让婴儿能练习解读与表达各种情绪。研究发现,你可以先从单纯地模仿婴儿的举动做起—婴儿吐舌头或咳嗽,父母也照着做;然后婴儿又会再做一遍,这样游戏就开始了。当你和婴儿嬉戏时,要充满感情、兴致勃勃,重覆单调的词句和温和、有节奏的行动。用这样的方式来玩游戏,可以让婴儿察知游戏规则、并学习预测你的下一步。这就象是婴儿会对自己说:「哈囉~现在又要玩『抓脚趾转脚踝』的游戏啦。」或是「好,现在来玩『捉小鸡呵痒』的游戏。」当他尽情地享受嬉戏时,他也在学习将自己的欢乐以微笑、咯咯笑、兴奋地踢腿和尖叫等形式表达出来。这些反应会鼓励父母更爱和婴儿玩耍,因而创造一种积极正面、充满关爱又极富乐趣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婴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连结。

婴儿六至八个月大时期这对婴儿来说是一个大探索时期,他会不断发现这个世界的各种人、事、地;也会找到和周遭的世界一起表达、分享欢乐、好奇、恐惧、失望等情绪的全新方式。这些逐渐萌芽、发展中的察觉认知,将继续为情绪辅导开启新的契机。

探索周遭,发展社会参照能力

婴儿在六个月大时会发生的重要发展性跃进,其中之一就是—他能把自己不再注视着的人或物记在心里,然后将注意力转移至别处。过去,婴儿只能想到眼前所注视的人或物,但现在,他可以看着玩偶、被它逗得很开心,然后再转而去注视父母,和他们分享得自玩偶的乐趣。这个成果看似简单,却为游戏和情绪互动开启了各种全新的可能性。现在婴儿可以邀请你和他一起把玩让他着迷的东西;他也能与你分享他对这些东西的感觉。为了助长这种情绪智商的发展,你要接受婴儿的邀请和他一起玩这些东西,并且模仿他们的情绪反应。这样将能激发更多的分享、更多情绪的表达。到了八个月大时,婴儿会开始爬行,探索周遭的环境;但这位探险家同时也在学习分辨他所遇见的各种人有何差异,而这也将促成第一次重大恐惧体验的出现。这一点可以透过婴儿所谓的「陌生人焦虑」来加以证明。一个曾在商店柜台处向众人任意微笑的婴儿,现在只敢把脸伏在妈妈的肩膀上;虽然他以前愿意让新来的褓姆抱,但现在他已经对父母产生「特殊依恋」,所以当爸妈要把他安置在一个陌生人围绕的新环境时,他可能会急切、紧张地更是黏着父母不放。在此同时,婴儿也更能了解他人所说的话语,而这也有助于情感的交流。虽然还要过好几个月他才会说话,但他已经听得懂很多话语,并且会遵从指示—象是「去拿你的小白熊来给我。」我还记得,我曾经在女儿莫莉亚这么大的时候,抱着她说:「宝贝,妳看起来很累哩。要不要把头靠到我的肩膀上休息一下?」而莫莉亚也照做了。这一切新的进展—身体的活动力、转移注意力的能力、婴儿对父母的特殊依恋、对语言的了解以及对未知的恐惧,都是心理学家所谓的「社交参照」技能。这是指婴儿会去探索特定物体或事件,再转而向父母寻求情绪信息的倾向。例如,当婴儿要去靠近一只不熟悉的狗时,他可能会听见母亲说:「不,不要去那里!」而婴儿能解读出母亲的话语、声调和脸部表情所结合代表的涵义,了解有潜在的危险。相对地,当他要去拿一个发出嘈杂声响的机器人玩具时,若是回头看见母亲带着轻松的微笑看他,婴儿便会明白这个机器人是安全的,可以放心把玩。由此看来,父母已经在孩子的情绪生活中取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成为他们的「安全基地」,让婴儿觉得可以自由地到处探索,并且明白自己随时都可以回到这个基地,得到母亲的安慰与保障。当婴儿与父母进行社交参照时,就代表彼此情绪相连,孩子也能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在婴儿期初期所学到的模仿游戏,则让孩子变得精于解读家长的情绪暗示,他知道自己可以信任某些讯号—象是脸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调等。至于婚姻冲突会如何影响这个过程,研究者苏珊.狄克斯坦(SusanDickstein)和萝丝.派克则发现,婴儿不会和婚姻失和的父亲进行太多的社交参照,但他们却会持续地和母亲这样做。我们认为这反映出一个事实—当婚姻关系开始走下坡时,男人对孩子会像对妻子一样,都有收回情感的退缩表现;但另一方面,婚姻失和的女性可能会收回对丈夫的情感,对孩子却继续保有情感的连系。

做孩子的镜子,反映情感表达要在这个时期加强与婴儿的情感连结,我鼓励父母要做孩子的一面镜子,也就是向孩子反映出他们所表达的情感。这是早期情绪辅导很重要的一部分—帮助孩子将他的感受化为语言。用语言和脸部表情对孩子说:「你现在觉得难过(快乐、害怕等),是吗?」或是「你现在应该很累了,想要在我腿上坐一会儿吗?」如果你的认知是正确的,婴儿就会了解你所说的并以行动表现。即使你偶尔误解了他,也不必担心,这是很寻常的事,而且幸好婴儿都十分宽宏大量。此外要记住,婴儿会依赖你给予他们情绪暗示,而你可藉此帮助他处理这个阶段最常发生的「陌生人焦虑」。假如母亲能对新来的褓姆表现出安心、轻松的态度,甚至去拥抱这位照顾者,婴儿便会得到这位新来者是可以被信赖的讯息。

婴儿九个月至一岁了解情感与想法可以分享共有在这个阶段里,婴儿开始了解人与人之间有可能分享彼此的思想与情感。例如,当婴孩递给父亲一个坏掉的玩具,而父亲说:「啊,这个玩具坏了,真可惜,你很难过对吧?」到了九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已开始了解,父亲确实能知道自己内心的感受,在这之前,当父母表现同理心,以声调的变化、脸部的表情和肢体的语言来反映出孩子的感受时,孩子已经在学习关于情绪表达的课题;但是婴儿并不知道,父母与孩子确实可能有相同的想法与感受。而现在他知道,这样的分享是有可能发生的,而这一切将增强亲子之间正在发展的情感连结。这种全新的理解,就情绪辅导的观点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造就了关于情绪的双向对话。

回应孩子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在此同时,孩子也正在发展这样的理解力—在他生命中的人与物,都有着某种程度的永久性和不变性。一个球滚到了椅子底下,虽然看不到了,但不代表它不存在;同样地,虽然妈妈离开了房间,听不见我的声音,她仍然是我世界中的一部分,而且她还会再回来的。

当孩子在探索这种「物体不变性」的概念时,他可能会着迷于某些游戏,象是把小东西从容器里放进去又取出来,把它们藏起来、然后又让它们再度出现。或者,他也可能坐在婴儿椅上把汤匙丢到某个看不见的地方,再要求你一次又一次替他找回来。这种对人、物不变性的全新理解,可能与婴儿生命中另一项重要的发展有关:他对特定人物—亦即他的父母—逐渐增强的依恋情感。既然他已经确定,你即使不在他身边,也不会就此消失,所以他可能会开始想念你,而且要求你留下来别走。当他看见你在做穿大衣之类的动作,知道你准备要离开时,他可能会开始紧张、焦虑起来。当你离去后,他知道你一定身在某处,却不知道是哪里,也会因而感到烦躁不安。此外,他没有什么时间观念,所以也很难理解你到底离开多久了。

研究婴儿依恋情感的心理学家们,曾经观察一岁婴儿对于被不熟悉的大人照顾,以及父母离开、后来又和他重聚等情境的反应,发现具有安全感的婴儿在父母回来时,虽然可能显得烦乱,但当父母抱他们、跟他们说话时,他们会紧靠着父母、接受他们的安抚。而那些没有信心能获得父母情感回应的婴儿,在和父母重聚时则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些孩子通常会出现两种回应方式—一种是忽视或回避,当父母回来时,他不予理会,而且装出一副没事的样子,当父母试着安抚他时,他可能会将他们推开、而不是挨靠着父母;另一种方式则是显得焦虑急躁和心神不宁,当父母回来时,他会紧黏着父母,而且很难接受安慰。假如你的孩子表现出类似这样的不安全感,在你们俩独自相处时,你可能需要给他更多情绪的关照。这也就是说,他需要你对他表达的情绪有所反应,表现同理心、关切与关爱,而这些作为都可以增强你们的情感连结。

加强情绪回应,让孩子建立安全感要帮助这个年纪的孩子克服家长离开时会产生的分离焦虑,就是向他保证你会回来。请记住,虽然一岁的小孩可能还不太会说话,但他通常已经懂得很多你的语言,所以你的保证一定会有所帮助。此外也要记住,他会依赖你给予情绪暗示,如果你对分离表露焦虑或恐惧,他也可能察觉到这种情绪而有同样的感受。因此,最好找一个让你觉得安心的照顾者,而且在你离开之前,要确定你和婴儿有时间去认识这位人物。这样一来,你就会觉得比较轻松,而婴儿也会有相同的反应。最后,你可以帮助他「练习」与你分离的状况,让他独自去探索家中一些隔离的空间。例如,他如果爬到另一个(不会对婴儿造成危险的)房间,就让他自己在里头待一阵子,你再去看他。如果你们俩原本在同一个房间,而你现在要到别的房间去,告诉他你要去哪里,还有你稍后就会回来。慢慢地他会了解,父母可以离开,而且不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同样地,当父母说他们会回来,孩子也愿意相信。只要表现出你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你就能让他更有安全感,并且与你建立起更强固的情感连结。当你照顾他、和他嬉戏时,这种关系也会一分一秒地建立起来。或者,你可以持续地发明游戏、鼓励孩子模仿并表达各式各样的情绪。我和女儿莫莉亚在她这个年纪时所发明的游戏之一,我们称之为「这些家伙」。每天晚上,我会用钢笔在双手的每一根指头上各画一种不同的脸部表情;大拇指通常都是生气的脸、食指是忧郁的、中指是恐惧的、无名指是惊奇的、小指是快乐的。然后莫莉亚会爬到我的腿上,我们就跟「这些家伙」开始谈起今天过得怎样。大拇指会说:「唉哟,我今天真倒霉。我气疯了,真想踢东西发泄一下。」食指则说:「唉哟,我也很倒霉,但我今天很难过,好想哭。」然后它们会转向莫莉亚问道:「那妳今天过得怎么样呢?」她会先想一下,然后抓住最像她今天心情模样的手指,而这也给了我一个机会,帮助她标示自己的心情。「啊,今天妳很难过。」等到她学会了更多的字,这样的动作表达将会搭配上她自己的字眼。她可能会说:「我想妈咪。」然后我会加上一句:「啊,今天妳很难过,因为妈咪去上班了,妳很想她。」以表现我对她的同理心。「我了解妳的感觉,」我会接着说:「有时候妈咪去上班,我也会觉得难过,因为我也想她。」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要多少钱
北京看白癜风好点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guoyao.com/ysjk/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