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舞足蹈宝宝的这些动作敏感期,你可别错过

有没有发现宝宝在一段时间内特别喜欢重复一个动作?比如,在某一时期特别喜欢爬来爬去,在步履蹒跚时特别喜欢走路等。这个时期,家长千万别束缚了宝宝,应充分的让宝宝动起来,因为,你的宝宝很可能是进入了动作敏感期。在宝宝的成长发育中,这是个必经的过程,爸妈要抓住时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宝宝多锻炼。今天,小编就来说一说宝宝在不同阶段的动作敏感期训练。

什么是动作敏感期?

宝宝学会了走路就开始不安分,非常活泼好动,也是动作最敏感的时期。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训练,将会很快掌握运动的技能,顺利成长。蒙台梭利指出,运动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遵循生物规律,另一方面与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而这两种方式又都依赖于肌肉的使用。对于宝宝来说,必需遵循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手的发展,另一条是走路或坚持平衡方面的发展。因此,动作的敏感期主要是指手和行走的敏感期。

宝宝动作敏感期在何时?

宝宝从出生后就进入了动作敏感期,当妈妈把手指放到婴儿的小手心里,他立即会抓住不放,若是将某个东西靠近他的嘴角,他也会迅速吮吸,这些都是宝宝在动作敏感期的体现。动作发展主要包括两大领域,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大动作主要是指身体运动,比如走路等,而精细动作则主要是指手的动作。

一般来说,宝宝动作敏感期一般在0-3岁期间,走路的敏感期是1-2岁,手的动作敏感期是1.5-3岁。0-1岁期间,宝宝学会了抬头、翻身、坐起和爬,由此宝宝的视野逐渐扩大,也可以做一些需要全身各部位协调的动作。婴儿在6个月时,就可以在他人的协助下坐起来。1岁时,可在他人的协助下走。2岁时,已能行走自如,可以稳稳的跑。

宝宝动作敏感期的表现

宝宝动作敏感期会有与往常不同的表现。在宝宝处于走路动作敏感期时,宝宝会变得特别喜欢走路,并且不喜欢大人搀扶,想要自己走。这是宝宝急于走路,想要自由的一种表现。宝宝手部敏感期时,宝宝会用手到处抓自己看的到东西,手的动作是伴随着走路而发展的,孩子走到哪里,手就抓到哪里。虽然有些东西是禁止碰的,宝宝也会想要去尝试碰触。对处于动作敏感期的宝宝,爸妈的看护很重要,因为这时期的宝宝很容易处于危险中。

动作敏感期的重要性

孩子的学习都是通过手来进行和获得的,1岁的宝宝喜欢自己用小手来感知世界。宝宝动作敏感期的训练,并不仅仅是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宝宝的智力发育迅速。因为手的动作连接着大脑,从而刺激大脑发育,而大脑反过来又支配手的动作使之更加熟练,就像互帮互助的两个朋友。而身体运动和手部的动作共同协调大脑的支配,形成了几个朋友相互帮助学习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在宝宝动作敏感期时,爸妈不要因为宝宝好动、吵闹,而不断加以制止,要具有加倍的耐心,观察其在动作训练中所需要的帮助,实时引导,这样才能让宝宝健康全面的发展。

宝宝会经历哪些动作敏感期?

翻身敏感期(0-3个月)

宝宝出生后的头3个月,父母会发现他不喜欢安稳的平躺在床上,宝宝会尝试变换姿势,从更多的方向来认识世界。爸妈可经常在不同的方位逗引宝宝,促使其熟练翻身。可能刚开始宝宝翻过身后抽不出手,大人可给予一定的帮助,慢慢训练宝宝自己将手放好,灵巧的翻身,自由的选择姿势,为进一步的活动打下基础。

在宝宝空腹时,可以让他趴在床上,训练孩子抬头;当宝宝能用双臂支撑上半身抬头时,可拿玩具在他头前左右摇动,训练转头和把头抬得更高;大人也可以一只手摇晃玩具,逗引宝宝向一侧转头,另一只手则轻扶宝宝背部,帮他侧翻身。

坐立敏感期(3-6个月)

经过了俯卧抬头、翻身等动作的训练,宝宝颈部、前臂、腰部等处肌肉力量逐渐增强,改变姿势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此时可试着将宝宝拉坐起来。在仰卧位时,父母抓住宝宝的双手,让孩子自己用力,父母仅稍稍用力帮助,将宝宝拉至坐位。刚开始时,可以用另一只手扶着宝宝头部坐起来,再让其躺下。如果宝宝头能挺直不向后倒,则渐渐放开手不去扶孩子的头。这期间还可以训练宝宝蹲跳。妈妈坐在椅子上,两手扶着腋下,让宝宝站在妈妈大腿上,一边说“跳一跳”,一边将宝宝提起,再放下,以锻炼宝宝双腿的支撑力。

爬行敏感期(6-9个月)

6-9个月的宝宝进入爬行阶段。爬行完善了宝宝的前庭运动感觉和本体感觉,对于宝宝的体位感觉、平衡性、协调性以及记忆、注意力集中都有重要的意义,让宝宝长大之后不易转晕,不易摔倒。同时,还可以锻炼颈部、脊椎的发育,对胸腹部、四肢等肌肉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这个时期的宝宝喜欢在地上爬,追逐运动的玩具,爬楼梯。宝宝的爬行一般会经过原地爬、后退爬、匍匐爬和肘膝盖协调爬行四个阶段。

如果家长发现宝宝做出肚子贴在地上、手抬起伸缩的动作时,就表示宝宝想爬了,此时爸妈可以帮助宝宝进行爬行的训练。在宝宝的爬行敏感期,爸妈要尽量为宝宝提供爬行探索的环境和必要的安全防护,不可以因为担心宝宝辛苦或者担心弄脏衣服而阻止宝宝的探索行为。自主爬行可以让宝宝更好的认识世界,这些学习经验将化为好奇心,让宝宝勇于探险,培养未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研究表明,未经爬行就走会影响宝宝的情绪调节,导致孩子未来注意力不集中,以及阅读障碍,容易出现多动症,甚至学习困难、感统失调等。

建议家长通过色彩鲜艳、丰富的玩具诱导宝宝向前爬行,同时确保周围的环境准备完善。一方面要保证安全,可以通过铺设爬行垫,给宝宝足够的爬行空间;另一方面,避免宝宝磕碰,可将家里的桌椅等贴好防撞角、防撞条。同时,将危险物品,如插座、热水壶、玻璃杯等,放到宝宝碰不到的地方。

行走敏感期——准备期(9-12个月)

此期间,宝宝最喜欢的动作就是站在大人的腿上,让大人牵着手或架着他,在大人的腿上跳跃,或拽着他的衣服和双臂,尝试用脚尖在地上行走。几个月后,宝宝开始扶着东西走路。这一切都是为行走做前期的准备和预热。家长可以设计滚大龙球、推平衡踩踏车等游戏,作为训练的一部分,重复进行。9个月时,可以训练宝宝扶栏站立,把宝宝放在围栏内,宝宝为抓取栏上挂着的玩具,自己会扶着栏杆站起来,并挪动脚步。10个月时,可以训练宝宝站立和向前迈步,大人可双手扶着宝宝腋下,帮助其站稳后,慢慢放开手。

行走敏感期——行走期(12-24个月)

独立走完眼前的路或楼梯是处于行走敏感期宝宝的共同愿望。可以说学会走路对宝宝来说是第二次降生,因为行走能力的发展促进了独立性的发展。而且,行走扩大了宝宝的活动范围,给予孩子更多的认知机会,感知经验也因此而更加丰富。家长可以设计行走、推车、上下台阶或楼梯、爬坡等相关的小游戏来满足宝宝这时期的能力。

手的敏感期(0-3岁)

宝宝刚出生时,会本能的表现出抓握反射;10个月大时,会表现出重复练习的需要,会不停的打开或关上抽屉或盒子等东西,拿出橱柜中的衣服,把瓶塞从瓶子中拿出来,把篮子中的东西弄得满地都是,然后又把它们装回去。通过这些活动,宝宝手的控制能力会越来越强;一岁半时,已能用手熟练的举起物品;2岁时,已可以比较灵活的从事某些简单的工作。

当宝宝第一次有意识的向外界物体伸出小手时,他对世界的探索就开始了。由于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所以手的动作,尤其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

此期间,家长首先要多为宝宝提供动手的机会,开发宝宝的智力。可以提供一些训练小肌肉,尤其是手眼协调能力的玩具,比如皮球、积木、插塑、橡皮泥、拼图、七巧板、珠子、剪纸等,让宝宝通过拍、插、捏、揉、摆、拼、穿、拨、剪等各种动作来操作玩具,发展智力。其次,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抓住宝宝爱动手的特点,让他整理玩具、系扣子、用筷子吃饭、擦桌子、扫地、帮助妈妈择菜等,既培养了宝宝的手部动作技巧,也锻炼了宝宝的自理能力。

宝宝动作敏感期小训练

攀爬家具

6个月左右,就可以帮助宝宝在地面上爬行,进而爬上椅子,这是建立立体空间概念和高度概念的最佳练习时机,也可增强上臂和腿部的肌力。在攀爬时如撞到亦无妨,从经验中宝宝可以学到如何避免危险的自保本领。

上下楼梯

双脚同上或是同下一个阶梯,进而迈一步上一级台阶,这都是对腿部肌肉进行的更高阶段

锻炼,并使宝宝对高度的判断力更加清晰明确。

人体滑梯

速度与高度的变化,使宝宝感觉新奇有趣,乐此不疲。但如果宝宝缺乏安全感,可以面朝父母,扶住宝宝上臂后再让其滑下,较大的宝宝便可自行上下。

触探身体

走在平坦的硬地板不稀奇,踏在不平且柔软的人体上才过瘾。不仅增加脚底的触探刺激,父母还可以和宝宝说话,吸引其注意力。

金鸡独立

锻炼大脑前庭系统平衡能力,不妨亲子一起来比赛,看看谁维持最久?如果宝宝已具备数数能力,不妨和孩子一起数数,测量时间。

双脚跳跃

每一次跳跃都是腿肌展现屈伸爆发力的时刻,从屈身半蹲到一跃而起,动作从夸张到优雅,顺便观察宝宝的平衡感如何,是东倒西歪、容易跌倒,还是“弹簧超人”越跳越高?

翻筋斗

1岁多的宝宝会试着弯下腰身,从两腿间探看世界,这时可顺势抓住其大腿和腰部,协助完成被动式的翻滚。翻筋斗可训练宝宝的平衡感,并使手脚力量更加强劲。

奔跑抢宝

跑是训练爆发力的速度活动,但在求快速之余,亦得留心自身安全,观察宝宝对障碍物的避免反应,建议可用“抢宝藏”方式提高宝宝的参与兴趣。

吊单杠

吊单杠可训练宝宝手部的抓握能力,并且强化上臂肌肉力量,满足人类回归原始自然的攀爬方式,同时考验父母的手臂是否足以支撑小朋友的重量,建议最好由强壮的爸爸来协助。

给小瓶盖找妈妈

锻炼宝宝拧、盖等操作能力。准备瓶盖形状各异的瓶子五个(包括拧、盖式的香水瓶、罐头瓶、酱油瓶等,最好是塑料的,如果是玻璃瓶子,请注意安全)。家长事先把瓶子和瓶盖分开,将瓶子排成一列,而将瓶盖放在一起。引导宝宝观察五个瓶盖的不同,让其注意到瓶盖的构造,有的是拧式,有的是盖式。让宝宝独立将五个瓶盖与瓶子一一对应。也可让宝宝重新将瓶盖放在一起,家长来一一对应,故意犯个小错,“求助”于宝宝。

温馨提示:

新生儿骨骼无力,神经发育不完全,因而对新生儿的抬头、翻身等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宝宝脊椎疲劳。但很多父母害怕脏,不让宝宝随便抓东西;怕宝宝受伤,觉得不翻身最好;宝宝不乱动,这样最省心,省得磕了、碰了。这种过度的保护,让宝宝从小就没有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学习,宝宝的能力就会受限,甚至形成大脑发育障碍。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精彩。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guoyao.com/ysjk/8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