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本文实际是我再读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把其中重要的部分都摘编出来,给这个阶段的父母进行参考。如果你对0-3岁孩子的生理、心理有所了解,在教育孩子方面,你就能比较得心应手,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迅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

第一,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在婴儿发展的过程中,动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动作本身并不是心理,但是动作的发展在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婴儿动作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也受环境的影响。

  

  从动作上看,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也受环境的影响,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所以,从婴儿动作对心理发展的意义看,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的认知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先是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其次是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儿童约从出生后第三个月起,一种不随意的手的动作就开始了。另外,婴儿动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表现在:

  ●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

  ●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

  

  从婴儿主要动作上看,遵循共同的顺序和大体一致的时间表,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孩子会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并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当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进行协调活动时,也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而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使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婴儿动作的发展好与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对促进或延缓其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注意从早期开始对婴儿进行动作训练。需要注意的是,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二,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在感知觉发展方面,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了不起的反映外界刺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视觉上,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26厘米处。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以进行视觉追踪,24―96小时就能察觉移动的光,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总之,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后,视觉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在听觉上,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能区别不同的音高。同时,对人的语音的感知能力十分敏感,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2-6个月的婴儿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6个月左右会出现表达愉快的身体动作,一岁左右已能伴随音乐节拍的身体动作。另外,初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能将头转向声源。当声音和视觉刺激来源于不同方向时,婴儿多倾向于注视声音来源的方向。

  

  在味觉、嗅觉和肤觉上,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道做出反应。嗅觉功能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习惯化和嗅觉适应。出生一周能够辨别不同气味,且表现出对母体气味的偏爱。新生儿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在空间知觉上,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而方位知觉上,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在记忆上,出生到2-3个月婴儿建立起的记忆可保持30天之久,3―6个月婴儿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天或数周,6―12个月婴儿出现“认生”现象。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得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在思维的发展上,婴儿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即婴儿思维依靠动作进行,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所以,婴儿的动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并有某种交往功能,但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另外,婴儿的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但其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出现形象性特点。

  

  对于2岁以后的孩子,思维已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

  ●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A。

  ●未掌握守恒。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处于表象思维水平。

  

  在言语上,儿童言语的发展要经历漫长的过程。0-4个月能简单发音,4-9个月可以发多音节音,9-12个月萌芽学话,可发有意义语音。到3岁,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词汇上,婴儿1-1.5岁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到3岁能达到左右。句法上,2岁左右是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1-1.5岁能使用不完整句,如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1.5-2岁能完整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基本上使用完整句。

  

  第三,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即社会化的历程。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在情绪上,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是遗传本能。婴儿出生1-2天就有自发性微笑,属于反射性的。5周-4个月出现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出现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而婴儿的哭,自出生就有,最初的哭多属于生理反射性,进而是应答性的哭,再进一步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操作性哭泣,是社会性的哭。

     

  在恐惧情绪上,婴儿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的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经常有恐惧情绪,可导致儿童形成怯懦的人格特征。婴儿的恐惧可分为:本能的恐惧,是反射性的反应,多半由于大的声响、疼痛等因素引起。另外是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如被开水烫过。6-8个月婴儿还会出现怕生现象。最后是由想象引起的预测性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

  

  在气质上,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可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四种:

  ●容易型,占40%,孩子行为比较有规律性,容易感到舒适,有安全感,容易适应,一般会对新的刺激产生积极的反应。此型婴儿对各种各样的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

  ●困难型,占10%,孩子生活不规律,属于情绪型的,对新经验往往有强烈的反应,安全感较差。父母会感觉疲惫,沮丧。此型婴儿,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地适应社会

  ●迟缓型,占15%,孩子总是缓慢地适应新情境,开始时有点“害羞”和冷淡,但一旦活跃起来,就会适应得很好。此型婴儿,要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验。

  ●混合型,占35%,以上特征都略有。

  

  在人格上,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二维性的发展的过程,也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按照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0-3岁的孩子处于婴儿前期和婴儿后期的一部分。

  ●婴儿前期:0-2岁,孩子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2-4岁,孩子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在社会性依恋上,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可分为三个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反应。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在婴儿依恋的类型上,分为:

  ●安全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是积极依恋。

  ●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没有建立起依恋安全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按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主体我的发展,第二阶段是客体我的发展。

  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8个月之前,婴儿的主体我认知尚未发生;

  ●9-12个月,婴儿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

  ●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

  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

  ●15-18个月,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

  ●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在道德发展上,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也就是说,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

  

  在游戏上,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由成人发起的主动游戏;2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从简单摆弄实物到以实物的功用做游戏;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

  第四,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婴儿期作为人生的最初阶段,如果抚养不当,就会带来各种心理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婴儿出生后,母乳为最适合的营养品;

  ●   ●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为婴儿提供丰富多彩的适宜刺激、足够的活动空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医院心理科









































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儿童白癜风能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guoyao.com/yrxl/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