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徐桂凤医生和暖妈的处理方案。
有位宝妈和我哭诉:“徐医生,我家宝宝七个月打人好凶啊,把我眼睛都打肿了,宝宝这么爱打人是不是有暴力倾向啊?而且,宝宝好像还懂得捏软柿子,有的打的重,有的就不怎么打,这是为什么啊?”
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的“小小人”都会“打人”了吗?确实哦,这种所谓宝宝“打人”的情况,还真的是普遍存在呢!至于宝妈说的“软柿子”也会有呢,我们家一岁的妹妹就是这种情况,奶奶之前就总是抱怨:妹妹总是喜欢拍她的脸,也喜欢抓着她的手按嘴里咬,却不打我和她爸爸,实在太郁闷了!
首先,我要强调一下,大多数情况下,小宝宝所谓的“打人”,和我们所理解的“攻击性行为”是两码事喔,宝宝还不明白自己的“打人”行为会引起他人的痛苦和无奈呢!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具体聊聊宝宝打人常见的两种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1宝宝“打人”的最初原因是探索自己胳膊的活动范围和能力。宝宝来到这个世界,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在他探索世界之前呢,首先,就是先探索自己。婴儿期的宝宝们不断地探索自己的身体部位以及他们的功用。
说到这,我先要跟大家介绍一个宝宝认知行为发育的重要概念——即时因果关系。宝宝在4-5个月之后,逐渐开始学习因果关系,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宝宝努力弄出声响甚至噪音,比如敲击玩具,或者把玩具扔开。宝宝在这个时候,其实都是在实践因果关系。
在这些动作中,宝宝逐渐知道“哦~原来我这样做,就会出现……的结果呀!”于是,在这种反复的实践中,宝宝逐渐习得因果关系的存在,也越来越喜欢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
妈妈们要注意哦,这是一个反反复复的实践过程,所以,我们也经常见到宝宝乐此不疲的一直一直的敲玩具,这个时候不要觉得他暴躁,也不要打扰他,他在努力学习呢~
那宝宝为什么会留下“打人”的习惯呢?当孩子第一次用手拍到妈妈或者爸爸的脸上,他们会因为听到“啪”的一声响而咯咯笑,就和他们拍打玩具的目的一样,可是他们很快发现,拍爸爸妈妈的脸可比拍玩具好玩多啦,因为他们会给出不同的表情呀!妈妈可能会表情吃惊和故作痛苦,爸爸还可能在旁边直乐呵,甚至拍手称快呢!于是,这种打人,尤其是“啪啪啪”的打脸行为就被维持下来了。
就像我家妹妹特别喜欢打奶奶的情况,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妹妹每次打奶奶脸或者咬奶奶手的时候,奶奶的表情和声音都很夸张,有时还哈哈大笑。所以,并不是宝宝暴力地“打人”,而是宝宝错把爸爸妈妈当成了学习因果关系的教具吖!
★应对方式★
我们乐于宝宝去探索学习因果关系,但我们当然不希望宝宝养成打人的习惯。
当宝宝打人的时候,不要给予任何表情回应(这个时候即使是生气或痛苦的表情,宝宝也有可能觉得很好玩),或者把头扭到一边,家中其他人也不要大笑或做其他反应。
如果宝宝继续拍打,轻握宝宝的手,再拿起一个玩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用嘴巴探索世界的宝贝和出牙期的宝贝咬人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应对,然后给宝宝备好磨牙玩具,就可以阻断宝宝咬人行为的持续了)。我们家奶奶按我说的方法做了,妹妹打她脸的情况就明显减少了,现在已经几乎不会出现啦!
同时,允许孩子拍打甚至摔打玩具,让宝宝逐渐明白他们的每次动作和各种结果(发声、掉落等)之间的即时因果关系,既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的运用,锻炼肌肉的力量和身体的协调能力,还能因为对身体部位的掌控感而逐渐建立起自信。
2宝宝打人的第二种原因:他们表达情绪,尤其是兴奋情绪的一种方式。有一句话叫“高兴得手舞足蹈”,我以前觉得那是夸张的描述,但当我下班回到家娃一回头看到我的瞬间,当娃满含期盼地提出要看iPad,而我答应了的时候,当我答应娃睡觉前多读一本绘本的时候……他真的会高兴地上蹿下跳,手舞足蹈根本停不下来哦!
特别是还不会说话的宝宝,他们不会说“太好了!”或者“我太开心了!”。同时,他们是手部力量和动作精确度还没有发育完善的娃,也是边界意识还没有建立的娃。所以,他们很可能就会失控地“拍打”到你了,而你也许就会认为孩子在“打人”了。
此外,我本人有个无意识的动作,一旦我在思考或者焦虑的时候就会出现,那就是双手无意识拍着(刚才在考虑文章怎么布局的时候或许就出现了……)。
据我观察,有些娃也有类似的情况。当他们茫然无措的时候,焦虑不安的时候,思考问题的时候,他们的手也在“拍打”着某处,这个“某处”也有可能是别人的身上。这种“拍打”也有可能被父母认为是故意“打人”了。
★应对方式★
一点一点向孩子示范认识情绪和表达情绪的方式。比如,开心的时候,可以一边说“太好了”,一边欢快地拍手;当孩子焦虑惶恐时,及时拥抱孩子,给他安全感,如果他抗拒,给孩子买一个那种有软软突起或小刺的软球,让孩子可以无意识揉捏。
也可以增加孩子的运动量,让他们的情绪在运动中得以宣泄。就像有的宝妈打过一个很有趣的比方:“宝宝就像充满电的手机,他不把自己玩到放电放光光,是不会关机的……”
当年年轻的时候我还觉得下雨天挺浪漫的,即使大暴雨不浪漫,也有利于关上窗户睡觉呀!有娃之后,尤其娃会走路以后,我就很不喜欢下雨天或者下雪天了。因为每每这种天气,娃的户外活动就受限,即使给他们穿上雨鞋、雪地靴、防水衣裤让他们在外面玩,通常他们的运动量还是不够。
充沛的精力没有发泄出去的时候,娃在家里就各种情绪激动呀,手舞足蹈呀,上蹿下跳呀,就是不睡觉呀,胃口也不那么好呀……所以呢,为了减少娃的这种情绪宣泄式的“打人”,也为了咱为娘的自己的福利,还不会走路的娃,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满地爬吧,会走路的娃,直接放出去野吧!
宝宝打人是孩子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表现有些宝宝很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他们不懂如何开启对话和互动,就会跑到别的小朋友身边拍他一下,然后笑着跑开,甚至在别人躲开后,又回来再拍一下,别的小朋友可能就会大哭起来。这下很多的父母就急了:这样的娃会不会让别人家的娃“见而绕道”呀?好像显得很没有教养呀!父母也觉得很没有面子呀!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孩子的“打人”其实是他们吸引其他小朋友 而越来越多的新观念家长却认为:“当然要教他打回去了,不然孩子会一辈子成为受气包”,“告诉老师会被小朋友们看不起,只有用自己保护自己,用拳头回击,才不会受欺负!”
在这一点上,暖妈特别理解大家的纠结。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宝贝被别的熊孩子欺负,又担心在自己的怂恿下,自己的孩子变成别人眼中欺负人的“熊孩子”。
孩子被打了,就是被欺负了吗?先讲一个暖妈亲眼所见的故事。莉莉和小静,是两个幼儿园的小女孩,平时非常要好。有一天,小静的妈妈去幼儿园接她放学时,却远远的看见莉莉和小静吵嘴了,争执中,莉莉一下把小静推到了地上扭头就走了。平时女儿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静妈妈亲眼看见女儿居然被小朋友欺负,真是心都痛麻了。她一把冲过去抱起女儿,问她:“刚才莉莉推你,你怎么不还手啊!她这么欺负你,你还跟她做什么朋友啊!以后再也别跟她一块玩了!”小静从妈妈的怀里挣开,一屁股又坐回了地上,大声哭了起来……
我们喜欢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对待孩子们的矛盾。可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其实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我们教他们怎么来看待。他们的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经常前一秒还相互推搡打来打去,下一秒就已经擦干眼泪重新手拉手去追来追去。莉莉和小静,也许只是一次好朋友之间再正常不过的闹情绪,可是在小静妈妈看来,却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欺负。妈妈要求小静应该“还手打回去”、“别跟她玩了”,对孩子是一种“对方在欺负你,你不打回去就是懦弱。你们不能再做朋友了”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让小静比被好朋友推了一把更加难受。这种暗示的结果,也许小静以后真的受了欺负,却也再不愿意告诉妈妈。
永远都不要小瞧“心理暗示”的作用。当我们的孩子还很弱小,不能保护自己时,家长的这些语言和行为,反而是一种对孩子的心理引导,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懦弱、自卑。
孩子到底有没有“受到欺负”,不应该由我们来判断,而应该交回给孩子自己。如果对方孩子并没有用武力来达到目的并乐在其中的主观故意,我们的孩子也并没有在被打后产生委屈、恐惧、愤怒的情绪,那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主动去引导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不能因为总害怕自家孩子吃亏,就不惜扼杀孩子们单纯的友谊和快乐。
“被打了要打回去”,一定就能打得回去吗?如果上面的理由你们觉得过于教条,那暖妈再说点更接地气的。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人打你,你怎么办?”大部分的人会说,“那当然要先知道他凭什么打我?如果没有特别合理的理由,当然要打回去了。”
再问另一个问题,“如果有个比你强壮得多的人打你,你怎么办?”我相信可能就会有一半以上的人会仔细思考并沉默了。
大部分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被打了就要打回去”的人,多半是理想地认为只要孩子想打回去,就一定能打回去的。但现实往往会、要复杂得多,排除第一部分朋友之间的打打闹闹之外,真正动不动就动手打人的,多半也不会因为对方还击就善罢甘休。孩子们并不懂得去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一味的教孩子挨打了就要打回去,就没想过,孩子一定就能打得回去么?如果对方本来就比自己孩子更加孔武有力,一味只知道教孩子还手,兴许只会招来更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因为孩子本身对交往就有畏缩心理,万一动了手也"打不回去",心理压力只会更大,交往也就更不自信了。
孩子如果没有打回去,以后会变得懦弱吗?相信大部分的家长,对于该不该教孩子打回去的困扰,皆来自于如果孩子不会还手,会不会以后因此而变得懦弱。其实还是那句话,孩子是一张白纸,变成什么样的人,在于大人的画笔在上面如何的涂写。
有娱乐圈毒舌之称的金星,曾经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她的日子在超市里被一个抢玩具的孩子无缘无故打了一巴掌,她让儿子打回去。儿子捂住被打红的脸,说:“不!他打我,是因为他的妈妈没教育好!我跟他不一样!”这句话让金星震惊,也深感安慰。
学会化解内心的愤怒和仇恨,是孩子的必修课。人与人相处的平等和尊严,有很多种方式来表达和实现,并不只有“被打就还手”这一种。找到如何与人和平共处的方法,不仅仅是真正的自尊和自信的表现,还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他人着想的良好性格的形成。至于这个是不是懦弱,关键还在于看家长的引导,让孩子明白,没有打回去,并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而是应该用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另一方面,那种吃不得一点亏,稍微受委屈就要打回来的所谓强者,真的就快乐了吗?比肢体侵害要更难打破局面的是被孤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强大到谁也不敢惹,但那种真正谁都害怕,大家都敬而远之的孩子,内心深处绝对要比受了一点肢体伤害的孩子更加痛苦。教育孩子以暴制暴,并不是什么好办法。与其教孩子如何反抗、以暴制暴,不如让孩子学会怎么样有效的保护自己。
如果孩子被打,应该怎么做?终于回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身。暖妈不建议孩子被打,就一定要打回去,但是并不代表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就该在“宽容”的道德绑架中,一味的退缩忍让,默默不语。
那么如果孩子真的挨打了,应该教孩子怎么做呢?
1.首先,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声的喊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对的!”
2.其次,如果对方继续打或者抓住自己,按住对方的手,把对方的手从自己的身上剥离,并迅速离开,确保不会有进一步的伤害。
3.如果对方继续追打或者场面不可控,立即寻找身边成年人的保护,可以是老师、家长,或者管理员。不一定在每次有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求助于外力,但需要让孩子明白,当自己的能力无法应对时,老师和家长,都是可以保护他们的力量。
4.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我们并没有引导,孩子被打以后,自己打回去了。要不要制止?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在面对暴力时最真实的反应,我们当家长的,不需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指责、呵斥,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伤心,“我受了欺负,妈妈却帮别人说话”,而把爸爸妈妈划入到了对立面。而是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回击别人欺负时要注意分寸,如果欺负停止了,你的回击也要停止,不要造成主动的攻击和伤害”。
5.告诉孩子,在任何场合,一定要有一些好朋友。真正容易被欺负的人,往往都是孤立的。只有融入了集体之中,才拥有了震慑危险的力量。
6.最重要的一点,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告诉家长。很多孩子长大以后被别人欺负时一声不吭,不敢告诉家长,就是因为在他们曾经的经历中,告诉了家长之后换来的不是安慰,而是责备。应该让孩子知道,家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信任的港湾,不管事情的结果如何,做父母的都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安慰和包容。让孩子敢于把担忧和恐惧表达出来,而不是压在心里。
毕竟,孩子们心理的健康和阳光,才是我们最大的希冀!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