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孩子成长阶段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1语言敏感期(0~6岁)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哑哑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2感官敏感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个时期家庭中和幼儿园里的感统训练应当不失时机地展开了。
3动作敏感期(0~6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正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和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的训练,不仅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这不仅是动作敏感期的需要,更是健康体质培育的关键。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4岁)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这时应多给孩子做找找看的游戏,以培养孩子的细心。
5秩序敏感期(2~4岁)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这个时期需要多带孩子到各处去走走看看,给他们介绍各种公用设施及规则。
6社会规范敏感期(2~6岁)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家长不能硬性要求两岁半之前的孩子去和别的孩子交朋友,因为两岁半之前是孩子独立意识非常强的时期,还没到需要交朋友的敏感期,如果家长硬要他们去和别人建立关系,往往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规定孩子3岁入园的主要原因,因为孩子3岁后就有交朋友的愿望了,会比较愿意进入幼儿园,与其它小朋友一起玩。
7书写敏感期(3.5~4.5岁)蒙特利索发现,幼儿的书写和阅读都是自发性行为,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而且孩子的书写行为发展其实早于阅读。在孩子3岁半左右,父母也许会发现,孩子突然很喜欢拿着笔涂涂画画,甚至“假装”在写什么。当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时,那就说明他已经进入书写敏感期了。研究表明孩子的书写敏感期在3.5~4.5岁之间,当然,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有的出现得更早或者更晚些,也有的没有明显的书写敏感期的表现。家长要适当的引发以及应对宝宝的书写敏感期,认同并鼓励孩子的书写行为,从而让孩子获得自信与力量。
8阅读敏感期(4.5~5.5岁)阅读敏感期出现在4.5~5.5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开始“痴迷”各种带文字或图片的东西,包括各类图书、报纸、广告牌、宣传画等等。阅读时他们不再单纯停留在图画书多彩而有趣的图画上,对图画上的文字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阅读中孩子们有的能看懂、读懂,也有的靠猜测,但这种阅读体验是真实的、主动的。早期阅读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且能使儿童获得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家长应该对孩子的阅读敏感期的到来感到高兴,对孩子“痴迷”的看书给予理解和支持,并让宝宝知道自己的阅读活动是受到父母允许和赞同的。父母可以给幼儿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9文化敏感期(6岁及以上)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起于3岁,而到了6岁左右才会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家长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比如可以涉及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宝宝跨越每一个关键期,不仅能力上会获得飞跃式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新的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宝宝就可以更顺利地朝前走,相反如果把问题遗留下来,它们就会成为孩子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进步。家长理解了宝宝成长关键期的发展特点,掌握了关键期教养的原则和方法,就等于有了育子成龙的法宝,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