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正蹲在地上洗衣服,宝宝突然推门进来,两眼放光地朝我奔来,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加入我的“洗衣大业”中。不一会,宝宝的嬉笑声引起了奶奶注意,当看到双手泡在水里的宝宝时,奶奶忍不住扯着嗓子喊起来:“你怎么又去玩水了,你看你一身弄得那么湿,感冒了怎么办啊?!”不甘示弱地宝宝站起来,双手叉腰,牟足了劲奶凶奶凶地朝婆婆怼回去:“啊,啊啊啊,啊啊啊。”那气势,那声量,完全可以和奶奶媲美。好气又好笑的婆婆感叹道,一个小不点,还不会说话呢,就先学会顶嘴了。当家里软萌可爱的宝宝,突然有天有了自己的想法,甚至还会“顶嘴”的时候。你是感到好玩,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又或者像我一样,开始深深考虑如何面对孩子日渐增长的“脾气”,那么宝宝为什么会突然开始“顶嘴”呢。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在“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指出,孩子在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和青春期这4个阶段都在不断发展自我。宝宝在2-4岁时,会有意识地学会自我决定去做什么、不做什么。这时候,他会和父母产生激烈的冲突。有句话说“3岁的孩子狗都嫌”,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宝宝,爱顶嘴爱抬杠,说出的话来能气死人。其实,这正是他们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孩子从幼儿走向成年,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完成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最终目的,是长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也就是说,宝宝想要发展自我,就必定会在父母的意识里抗争。通过顶嘴、反抗来表达自己不同想法,形成自己个性,最后发展统一性。所以,当你被“贴心的小棉袄”怼得一愣一愣的时候,不要伤心责怪孩子“没良心”。相反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因为这代表了孩子在成长。如何应对孩子“顶嘴”?虽然宝宝顶嘴是发展自我的契机,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面对他的顶嘴,我们还是需要把握好“度”,让孩子能形成良好的内部品质。1、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孙瑞敏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说道:当孩子不断说“我的”而拒绝分享时,这是自我的诞生。闺蜜跟我分享了她家2岁小宝学习说话过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小宝开始叫爸爸妈妈后,第三个学会的词不是奶奶,不是爷爷。而是“不”,闺蜜喊:“宝宝快过来,我们出门玩。”宝宝会喊着“不不不”一边跑向她。接着他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顶嘴是孩子语言发展和自我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蒙特梭利在阐述婴儿的发展史时提到,孩子在2岁时会发现,自己与世界是个分离的独立个体。孩子会通过对物品的占有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同时和大人对抗,用以分辨清楚“我”和“你”。这个时期孩子的“自私”和顶嘴,都只是他自我敏感期的表现。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2、看到孩子顶嘴背后的情绪儿童心理学家麦克纳马博士说过:“孩子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但阻止他发脾气才是。”心理学上认为,情绪本身是一种能量,并且是需要流动的能量。害怕时我们会瑟瑟发抖;紧张时,我们会手心出汗,痛苦时,我们会号啕大哭。只有通过这些方式让情绪流动起来并释放出去,我们才会归于平静。孩子顶嘴,有时候其实也是能量的流动。他通过语言将自己不满、委屈、愤怒等情绪表达出来。一旦将这些坏情绪释放掉,他的心理才会畅通,从而拥有健康的心灵。“面质”技巧,改善孩子行为国际家庭教育大师托马斯·戈登,在解决亲子冲突问题时提出“行为窗口”理论。即将孩子的所有行为看作一个“窗口”,当父母与孩子发生冲突时,这个行为则被称为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父母不能接受孩子顶嘴时,就将他这个行为划到“不可接纳行为”中。而要做到双赢,既让孩子满意又让父母接纳,戈登博士提出的方法就是“面质”。前些天,侄子看电视将声音开到最大。被吵得头晕的姐姐有些生气:“这声音隔条街都能听到,你是耳朵出问题了吗?”没想到侄子立马回怼:“你不看还不准别人看啊,管那么多。”姐姐被呛得半天没说出话来。其实,侄子电视声音开很大这个行为对于姐姐来说,是不可接纳的。这时候可以说:“宝宝,电视声音开好大,我听得有些头疼,怎么办啊?”这就是面质,当面发出孩子行为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和困惑,将思考权和改变权交给孩子,而不是指责和命令。这时候孩子往往不会顶嘴,而是思考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然后去体谅他人从而做出改变。当我们去掉成见,重新看见这个顶嘴的孩子时,你会发现,他的童年里藏了许多你不知道的秘密。小辫子妈有话说:孩子爱顶嘴,只是自我意识发展必经的阶段。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没有给到正确的指引,随着孩子年龄见长,那么“顶嘴”就很有可能会变成,影响亲子交流的因素。如何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在亲子沟通中我们都要学习的内容。往期精彩内容回顾:一部BBC纪录片:宝宝如何学会说话?爸妈需在这几方面助力!宝宝一见生人就哭?处在“认生”关键期,抓紧培养这两项能力3岁宝宝“爱攀比”,可能是缺乏认同感,搞清原因更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guoyao.com/myjl/myjl/16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