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雨清编辑钟十五4月16日下午,广州一妈妈购买“芝士小馄饨”婴儿睡眠课程后,按照机构指导训练三个月大婴儿自主入睡,期间婴儿趴睡后啼哭不止,妈妈在门外纠结是否要进入干预。两个小时后婴儿身亡。在这悲剧的背后,是母亲群体在孩子睡眠问题上的焦虑被婴幼儿睡眠咨询机构利用。作为新兴的行业,婴儿睡眠咨询市场鱼龙混杂,涌入了大量不专业的咨询师和机构,包括这次出事的“芝士小馄饨”。陈宇是一名获得美国一家孕产育儿教育培训机构(InternationalParentingandHealthInstitute,简称IPHI)认证的婴幼儿睡眠咨询师。在陈宇看来,国内目前不少机构做的是套路咨询,一些从业的咨询师甚至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母婴是非常脆弱的群体,每个婴儿和家庭也都有不同的个性。没办法用一个公式解决所有婴儿的睡眠问题。在接待了几千个婴幼儿睡眠咨询的客户后,陈宇发现中国孩子睡眠的焦虑几乎只属于母亲。她很困惑,为什么社会对家庭角色的认知依然没有改变,大多数家庭仍然是“丧偶式教育”。妈妈们工作之余还要独自面临育儿的问题,这让妈妈在育儿的过程中成为最艰难的角色。以下是陈宇的讲述——焦虑的妈妈们年,我正式成为一位付费的婴幼儿睡眠咨询师。到现在大概接触了有几千个家庭的一对一咨询,其中99%妈妈的情绪都是非常焦虑的。我接触过一个新手妈妈,孩子大概四月龄,每天睡13个小时左右。和别人一比较,她觉得孩子睡的很少。实际上四月的宝宝睡眠时间就是13到15个小时这个区间。但她还是很紧张。作为咨询师的我们就会判断,在非睡眠时段的时候,孩子的精神状态怎么样?每次入睡困难吗?入睡之后的睡眠连续性怎么样?如果这些都很好,就告诉她不用特别在意。遇到类似的情况,咨询师一般从科普的角度,先告诉妈妈们,这个阶段的孩子睡眠是怎样的,如果她还是不能接受,我们就会分析她焦虑的点具体在哪里,一般来说都能化解妈妈们的担忧。还有很多妈妈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实现自主入睡的目标,这些妈妈很多是职场妈妈,如果孩子能自主入睡,上班的时候需要担心的事情就会少一些。但是自主入睡只是睡眠调整的一个很小的过程,而这个能力随着宝宝的生理发育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自然而然就会了。如果非要去拔苗助长,孩子即使自主入睡了之后,他也有可能出现倒退,甚至埋下一些隐患。但是很多机构正是利用了这些妈妈们的焦虑心情,在宣传上让这些妈妈们认为,存在某种方法让孩子的睡眠行为一下子得到改善,甚至达到自主入睡的效果。这吸引了很多妈妈消费。睡眠咨询更多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陪伴过程,没有速成的方法。还有一种焦虑的情况是婴幼儿睡眠咨询师解决不了的。记得有个1岁多宝宝的妈妈找到我时,起初没有觉得她特别焦虑,她还谈笑风生地告诉我孩子的大概情况。他们家请了一个保姆阿姨煮饭,爸爸那段时间因为工作不在家。一般远程的睡眠咨询,我们会征得家长同意后,在宝宝的房间装一个摄像头,观察他睡眠的情况。观察的第一天,宝宝有一些过度疲劳,妈妈没有及时哄睡,导致孩子入睡有一些哭闹严重,妈妈忽然变得暴躁起来,把孩子摔在床上。而且还跟家里的保姆大吵了一架。那天观察下来,我告诉这位妈妈,你的情绪现在不太适合去做睡眠调整,因为妈妈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我建议可不可以让家人来帮帮忙,让妈妈稍微轻松一点,等情绪有很好的缓解后再来做。婴儿睡眠如果碰到妈妈自身已经抑郁或者有病理性的焦虑,我们不能接这样的咨询服务。更多的会建议妈妈去看一下心理医生之后,等情绪稳定下来再继续。这也是我们从业的要求。实际上真正有宝宝睡眠障碍是很少见的。对宝宝睡眠的咨询,更多是从带养的方式,在宝宝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方面去做调整。如果宝宝真有睡眠障碍的话,肯定是去看医生。比如唐氏综合症的孩子,他在生理发育上的缺陷会引起一些睡眠问题,就需要医生介入。我们一直想跟很焦虑的妈妈们传递这样的理念,不是说一定要养出一个睡霸一样的完美宝宝。你要去接受你去学习了宝宝睡眠的基本常识,做这么多措施之后,孩子也还是一个需要照顾人安抚、陪伴的小baby。睡眠咨询行业这个行业年才开始在国内出现,很少人知道。但到了年突然进入了一个爆发期,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突然出现了,不只是做咨询,甚至在开培训招学徒。导致这一行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这次出事的“芝士小馄饨”。我从来不认为“芝士小馄钝”和我们是同行。婴幼儿睡眠咨询师必须有对这一专业的系统学习,而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有婴幼儿睡眠咨询的专业背景,最多就是“馄饨妈妈”个人经验的分享,和一些很套路化的方法论。然后用提成的模式做营销,看起来挺热门,做的量还蛮大的。芝士小馄饨课程趴睡课程婴儿窒息但真正做睡眠咨询是走不了量的,也很难做到同时跟好几个家庭,负责任的咨询师一般会根据不同的家庭做出不同的计划,并且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分析造成宝宝睡眠问题的原因,而不是一开始就用同样的方法论去让妈妈们改变孩子的睡眠习惯,而不考虑每个宝宝的具体情况。我有一个客户,她曾经买过“芝士小馄饨”的课程。她告诉我进群后,咨询师就直接给她告诉她什么样的行为训练可以让孩子自主入睡,比如即使是白天,也需要保持卧室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把孩子放到小床后离开,如果孩子哭了就哭了,哭完他就睡了。但这个妈妈接受不了这样严苛的睡眠调整,就没有再继续上课了。我听了之后,很惊讶他们没有对婴儿为什么睡不好先做基础的排查。比如排查孩子的睡觉时间是否规律、睡眠环境、家长的带养方式等因素。不同月龄的宝宝有不同的特征,并且宝宝的个性化差异也很大,咨询师需要根据每个宝宝的睡眠特征和不同家庭的生活环境去做调整。我有过一个客户,孩子六个多月,要妈妈抱走摇哄睡或者奶睡才能睡着,小睡短并且频繁夜醒,离不开人。在最初几天的咨询中,我根据情况调整了孩子的作息时间。幸运的是,这个孩子的睡眠能力很好,几天后就能做到妈妈静态安抚几分钟就睡了,并且睡着后可以及时放到床上连续睡眠。按照六月龄的特征,接下来可以尝试着让这个宝宝用安抚物去发展自己自我安抚的能力。很特殊的是,这个孩子大运动发育特别的快,6个多月都已经爬得很熟练,可以扶站走几步。在五月龄之前几乎没有哭过,基本上就是轻微地“啊啊”这样,没有大声哭过,非常少见,所以我们尝试让孩子自己在小床里面,给他安抚物自我安抚时,第一次这样做孩子肯定是不习惯的,有两分钟持续的“哼哼”的哭声。并且不断爬起来扶站找妈妈,这让妈妈很难接受。尽管这个孩子有能力去尝试自主入睡,最后我们还是没有做,因为他的妈妈认为没有必要经历孩子在过渡期的哭声,她自己也能够做到在孩子每次入睡前辅助安抚几分钟。这就是不同家庭的需求,不能用某个公式一概而论。当然每个咨询师对案例的处理方式不一定相同,专业的婴幼儿睡眠咨询师学习的是所有流派的睡眠理念,然后结合自己的国情,再根据实践,总结出自己的认知和辅导技巧。不会仅仅交给妈妈们几个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然,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说在“芝士小馄饨”事件中,争议最大的“哭免”法,“解锁趴睡”训练。在不同文化里,带孩子的方式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来就用,所以业内也特别强调学了这些理论之后,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况且西方国家使用“哭免法”也会非常强调睡眠安全这个前提。而且这很早期的婴幼儿睡眠调整的理论,在30年前就受到了很多主流媒体的抨击,现在几乎没有咨询师会使用这么严苛的方式。一个合格的婴幼儿睡眠咨询师投入的学习成本很高,以IPHI为例,最快也需要2年。做咨询的时间成本也很高,比如我们会在宝宝和妈妈起床后就开始standby(待命)。除了打电话、文字聊天教给妈妈一些基本的科普知识,还要视频指导,比如宝宝睡觉的时候实时的入睡指导,接觉时的指导。我们自己有算过,做一对一的时薪只有18块钱。而我知道的“芝士小馄饨”,如果介绍成功一个“一对三”的课程,也就是最便宜的元的课程,咨询师无论是投入的学习成本、陪伴成本,还有专业指导成本,都非常地低,而一个个案的返点就有块钱。受访人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提供的芝士小馄饨销售话术婴幼儿睡眠咨询这个行业,在国内外都是一个继续教育的专业。它走的是健康咨询这一条线,所谓的有专业的资质,都只是一个机构认证。IPHI只是这些机构里业内公认有一定权威性的。我在做咨询之前会问妈妈们通过哪些渠道了解过婴幼儿睡眠。发现很多妈妈因为不了解婴幼儿睡眠咨询应该找什么样的平台,比如看到小红书上的一些帖子之后,像发现救命稻草一样,没有仔细去分辨。之前还发生过国内一位IPHI学员因虚假经营被告发,导致咨询师认证被取消的事件,这引起了业内很大的风波。也许是因为国内外的信息差,这位学员在国内继续从事婴幼儿睡眠咨询,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婴幼儿是非常脆弱的群体,所以在选择一个服务的时候,家长需要更多的判断力,多去做一些咨询师和机构背景的调查。入行我家老大在年出生,她睡的很不好。我在月子期经常抱着她睡,头一个月,靠当新妈妈的那种爱可能还可以撑,但到第二个月可能真的就不行了。你会发现她只有抱着才会睡,不然就哭闹。那时候我连宝宝一天能睡多长时间都不知道,就是觉得她很困想睡的时候,我抱着她的话她就能入睡比较好,那我就一直抱着,大部分的新手妈妈如果不了解宝宝的睡眠特征都会这样去做,要么塞奶,要么抱着摇,我家孩子当时抱着摇之后还不能放下去,一放下去他就醒,只好又抱起来。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没办法一直这么抱着。而且孩子一直在长大。4月龄的时候还是这样,但那时候我产假也结束了,第二天还要上班。我白天很恍惚,脑仁特别疼,整个人昏昏欲睡。于是我带她找儿科医生,当时很多医生还停留在孩子是不是缺钙,所以睡得不太好这样的认知上,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我也找了IBCLC(国际认证泌乳顾问),都没有解决我的问题。大概在女儿7月龄的时候,我决定自己去研究婴儿睡眠不好应该怎么办。现在我知道这个问题其实和月子里我抱着她睡有关,如果当时我知道可以用新生儿安抚法去帮助她保持睡眠连续性的话,我肯定不会一直抱着她,但当时真的不懂。包括现在很多妈妈来找我做咨询,她们也不知道这个方法,即使有的妈妈听说过新生儿安抚法,但具体怎么用也很模糊。我感觉到在婴儿睡眠问题上的科普其实是很缺失的。当时只有“小土大橙子”在国内做婴幼儿睡眠咨询,她也是因为自己孩子睡的不好才去学的。那个时候婴幼儿睡眠咨询不叫睡眠咨询,更多的是做一些宝宝睡眠的科普。除此之外,国内特别少的人知道,宝宝睡眠还可以有一个专门的专业去学习。了解这一行后,我去报名了IPHI的课程。结业时如果考核通过,就能获得IPHI婴幼儿睡眠咨询师的认证资格证。但拿到认证要分两步,第一阶段是学理论,我用了一年把理论学完,内容非常多,A4纸打印出来的课件至少有20厘米厚,记的笔记有差不多18本。后来又用了大半年去做第二阶段的实践,IPHI要求你必须做个小时的公益跟踪个案,记录不同月龄个案的睡眠调整情况,并且需要你记录的这位宝宝的妈妈提供详细反馈。如果说你的整个实习过程受到了认可,才能完成认证。iphi的认证项目认证完了之后,我没有立刻做收费的服务咨询,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做公益,积累经验。比如说自己建群做免费的母婴问题答疑,最后才慢慢开始做收费的服务。只有当你建立了一个收费的系统,你的权责反而更加明确。IPHI的婴幼儿睡眠咨询师认证也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每两年IPHI都会有一个再认证的体系,需要去交付你做的睡眠计划个案的分析,总部会要求你留下客户的联系方式,去抽查确认个案的真实性。如果你拿了认证两年后,但没做咨询,这认证就作废了。爸爸角色的缺失做婴幼儿的睡眠咨询需要一个家庭的配合。我们通常建议,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个婴儿要有两个主要照顾人,第一照顾人和第二照顾人。仅有第一照顾人,身体上会吃不消,而且孩子永远只接触一个人,对他社会关系的发展也会有影响。而我在咨询的经验中,几乎所有来咨询的妈妈都是婴儿的第一照顾人。这意味着孩子起床之后,妈妈要给他喂奶,等他大一点还需要做辅食。小孩子玩的方式和地方特别有限,妈妈得时时看着他,想方设法地让他在非睡眠时段不无聊。他还不会拉臭臭,妈妈还得守着他给他换尿布。做好这些之后,很多妈妈还要做家务。在保证孩子吃饱穿暖玩好的前提之下,妈妈还得照顾好产后的自己。如果真的是只有妈妈在带孩子,没有人帮忙的话。一天24小时可能她只有一个小时留给自己去吃饭和上厕所。另外,成人的睡眠通常占到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如果她孩子睡得不好的话,那三分之一她都得贡献出去照顾孩子的睡眠。所以孩子如果睡不好的话,对妈妈来说是非常困扰的一件事。我接触到的第二照顾人,有些是奶奶、姥姥,有些是保姆、育儿嫂。但真正参与到宝宝睡眠的调整中来的爸爸们,我遇到的个家庭中,可能最多只有5个。大多数都是丧偶式育儿。基本上在整个睡眠咨询过程当中,爸爸都是不出现的。妈妈们可能会跟我说,爸爸很累,晚上都不跟我们睡一间房间。爸爸没有参与过照顾宝宝睡觉的工作,他不知道宝宝睡眠不好可能会给第一照顾人带来怎样的情绪上的影响,甚至身体上的影响。事实上,如果有的爸爸觉得小孩睡觉哭一哭也没什么的想法,会加重第一照顾人的不适感。所以有80%的妈妈会说,爸爸只要不来就是插手,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我们作为咨询师,可以做的就是鼓励妈妈把育儿的一些工作分摊出去。比如说在新生儿期,特别鼓励爸爸去给孩子换尿不湿,做抚触、拍嗝这些事情。让他从月子里面,就对软软弱弱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心理接受度。父母双方参与育儿在调整宝宝睡眠的过程当中,也尽可能地让爸爸在宝宝非睡眠时段的时候参与进来。孩子其实可以感受得到家人的情绪,有时爸爸没有妈妈这么着急,在整个哄睡的过程当中,可能安静得会更快一些。我们常常认为妈妈们对孩子睡得好不好过于焦虑。其实不一定是单纯因为宝宝的睡眠问题。宝宝每次夜醒,是妈妈作为第一照顾人在旁边安抚他。即使是一个普通上班族,晚上熬夜了,第二天还得正常上班,除了身体上的不适,也会容易暴躁的,这是缺乏睡眠后正常的生理反应。加上产后妈妈有激素的变化,如果在带养过程中没有一个很好的家庭支持,肯定会出现问题。从妈妈们的那些焦虑中,我能感觉到这个社会对家庭角色的看法仍然没有大的改变,觉得爸爸挣钱就是辛苦钱,妈妈应该带孩子,即使妈妈也挣钱,但好像不值得算钱,那就好好带孩子就好了。曾经有一个双胞胎的妈妈找来咨询,她告诉我,孩子爸爸从来都是躺在床上自己玩手机,两个孩子已经哭得不行了,也都是妈妈去哄。你不能责怪一个妈妈因为孩子睡不好而焦虑。她们可能是没有办法,她们有多重的身份,宝宝4月龄以后已经要上班,还要作为第一照顾人带孩子。在带孩子之前,她们是别人的女儿,是别人的老婆,别人的儿媳,然后才是别人的妈妈。